教建议〔2016〕第96号
你们提出的“关于‘缩短学制’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缩短中小学学制
中小学学制长远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竞争能力,我国目
前的基础教育学制是经过长期实践验证、科学研究、国际比较和国家高层决策确定的,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基本符合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与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基本适应。
一是现行学制是长期实践形成的。解放以来,我国中小学学制变动频繁,从新中国建立初期到上世纪90年代,小学学制在5年和6年之间的变动多达7次,普通初中、高中的学制在2年和3年之间也多次变动,初中还曾有过较大范围4年学制的实验。“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多数地区基础教育缩短为10年制或9年制。改革开放后,为了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了学制改革。1980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中小学学制逐步改为12年。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规范义务教育学制”。“现实行‘五三’学制的地区,2005年基本完成向‘六三’学制过渡”。到本世纪初,我国基础教育学制逐步过渡到12年,为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其中小学和初中共9年属法定义务教育阶段。实践证明目前的学制基本符合少年儿童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基本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基本符合我国国情。
二是世界主要国家学制为12年。从有关研究看,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基础教育学制基本为12年左右。如美国、日本、法国、印度为12年制,德国、英国为13年制,俄罗斯为11年制。
三是需要更加充分的科学研究和论证。缩短中小学学制事关重大,涉及课程设计、课程标准、教材编制、与高等教育知识体系衔接、人口变动以及劳动用工等多方面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的调整。首先应考虑是否符合少年儿童心理、生理发展规律和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其次是否切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劳动就业需求,是否能够为广大家长和社会所接受,需要全面进行研究准备。
四是基础教育周期长,需要相对稳定的制度环境,学制改革要谨慎而行。从历史经验看,每次学制变动都必然引起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校舍建设、教师队伍结构调整等系统变动,对学校管理和教学秩序带来较大冲击。虽然我国劳动力供应减少,但由于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目前总体还是过剩的,大学生仍然就业困难,并且国家已经调整了人口政策。
五是新课程标准实施时间尚短。现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是2011年修订实施的,还没有经过9年义务教育的一个完整过程,其中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无法系统总结,还不宜进行缩短学制的变革。识字教学是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耗费时间长。1980年以来,许多机构和科研人员不断地做了大量的识字教学实验探索,包括集中识字。总体来看,这些探索在个别班级、甚至个别学校有成功的经验,但还没有大面积比如在一个县或一个地区成功的经验,只能作为识字教学的一些技巧,而不能成为推而广之的识字教学模式。综上所述,目前缩短学制尚缺乏成熟的、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研究成果为依据,缺乏国际上主要国家变革为参照,缺乏强烈社会需求引导,改革时机还不够成熟,因此没有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
梳理分析我国历次中小学学制调整原因,可以发现,学制变化受当时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影响极为明显,当强调发展速度、快出人才,或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时,一般会有缩短学制的要求;当强调教育质量、增加教育内容,或社会就业压力较大时,一般会有延长学制的要求;学制变动还与入学人口高峰等诸因素有关。实际上,制定中小学学制最应强调的首要因素是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但却往往被忽视。
二、关于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义务教育制度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基本公共服务,具有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均衡性,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义务教育法》规定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经过各级政府和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2011年我国全面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历史任务,同时也存在薄弱环节并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影响义务教育健康发展。
一是义务教育基础薄弱。由于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时间还很短,基础还相对薄弱,区域间、城乡间、学校间义务教育发展的差距还很大,巩固提高的任务尚未完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义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巩固普及成果、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均衡发展。
二是新问题亟待解决。随着城镇化发展,随迁子女逐年快速增加,一些城镇大班额问题严重,教学设施和教学质量难以达到义务教育基本要求。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庞大,极端问题时有发生,留守儿童教育关爱任务繁重。“城镇挤、乡村弱”,城乡教育差距较大,乡村教育质量“短板”明显。一些乡村学校教师结构性短缺,许多学校难以开齐开足开好义务教育课程,教学质量不高,有的地方辍学现象还比较严重,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还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上述问题都需要较大投入和较长时期才能得以解决。
三是需要全方位的准备。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是重大教育政策和制度问题,需要充分考虑财政投入、法律准备、文化传统、人口规模以及延长学段的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影响因素,并在科学研究、充分论证,加强宣传、形成社会共识的基础上,稳妥实施、有序推进。经教育部组织的多方面综合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的条件还不具备,时机尚未成熟。因此,国家未将义务教育年限延长纳入“十三五”发展规划。
下一步,教育部将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和质量。按照国家“十三五”规划,加大高中和学前教育投入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逐步推行高中和学前教育免费。跟踪国际基础教育学制变革情况,加强义务教育年限研究,为学制变革和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奠定基础。
感谢你们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16年8月31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