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建议〔2016〕第224号
您提出的“关于切实把中小学劳动教育落实到基础教育课程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正如您在建议中所说,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历来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措施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
一是加强对劳动教育的指导。2013年10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包括劳动教育在内的“三爱”教育活动。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明确将“社会实践”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主要考察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动手操作、体验经历等情况。2015年7月,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期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部署。2015年8月,教育部公布《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回应了社会各界对加强劳动教育的关切,明确要求广大中小学生“勤劳笃行乐奉献”,做到“自己事自己做,主动分担家务,参与劳动实践,热心志愿服务”。2016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中小学课程实施监测工作的通知》,重点对综合实践活动等国家规定课程的开设情况进行监测。
二是完善改进劳动教育课程。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对学生劳动教育作出了规定。目前,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专门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程,其中包括劳动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旨在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同时,中小学德育、科学、美术等课程有机融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手工制作等内容。如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要求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制小玩具、小礼物或布置环境等来丰富和美化生活”;小学科学课程要求学生尝试制作酸奶、泡菜等;美术课程要求学生“选用各种材料进行工艺制作(如玩具、风筝、陶艺制作等)的练习”等等。目前,教育部正在组织研制《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将对劳动教育内容及实施要求提出具体意见。
三是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培养作用。改进校内劳动,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等校内劳动,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会、劳模报告会、手工劳技展演,提高学生劳动意识。改进校外劳动,把校外劳动纳入学校教育工作计划,安排一定时间的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校外劳动实践活动。很多学校结合研学旅行和社会实践活动,广泛组织学生学工学农、参加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把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动手做”,使劳动实践基地这一小载体成为育人大舞台,促进了青少年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四是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作用。各地各校广泛建立了家长委员会,强化与相关部门和社区的联系,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全方位育人体系。通过家长学校等载体,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营造热爱劳动、重视劳动教育的家庭环境。与社会各相关部门如关工委、共青团组织、社区居委会等广泛联系,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共同营造“劳动光荣、创造美丽”的社会环境。目前,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他人的事情帮着做,公益的事情争着做”已成广泛共识。
五是完善劳动教育的保障和激励机制。教育部指导各地统筹协调各种教育力量,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保障劳动教育必须的资金、场地、人员等各种资源。指导学校建立劳动评价制度,把学生参与劳动的情况记入综合素质档案,作为升学、评优的重要参考。建立督导检查制度,把劳动教育开展情况纳入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内容,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确保国家有关劳动教育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位。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充分利用党报党刊、广播电视,以及网络、微信、微博等方式,及时宣传各地各校劳动教育方面好的做法,推广先进典型经验,营造尊重劳动、共同加强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您的建议对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有着较强的指导意义,我们将认真吸纳您的建议,下一步,教育部将继续推动各地各校落实劳动教育有关要求,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推动创建一批国家级劳动教育实验区、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劳动教育特色学校,推动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深入开展,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促进广大中小学生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16年8月31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