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建议〔2016〕第225号
你们提出的“关于高度重视抑郁症学生群体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未来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高度重视抑郁症学生群体,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学生成长成才,关系家庭和谐幸福,更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教育部一直高度重视包括抑郁症学生在内的广大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加强政策引领。 1999年、2002年,教育部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目标任务、教育内容、实施途径等提出了明确要求。2012年,教育部对《纲要》进行修订,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纳入对学校的教育督导评估体系之中。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各校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设、课程建设、场所建设和队伍建设,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2015年,教育部重新修订并公布了《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注重核心价值引领,并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纳入其中。
二、列入课程计划。为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德育、体育与健康等课程有机融入了相关教育要求。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注重使学生“在学校里情绪安定,心情愉快;在成人帮助下能较快地化解自己的消极情绪”。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主要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内容,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如,帮助学生“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复杂性,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从“多维健康观”出发,将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作为课程的重要内容。通过体育活动,使学生“体验体育活动对情绪的积极影响”,“在体育活动中遇到挫折时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出自制能力”,逐步实现“努力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自觉运用适宜的调控情绪的方法”。
三、强化队伍建设。2015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指导各地各校不断加强心理辅导室的建设,引导广大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遵循心理发展和教育规律,向广大中小学生特别是抑郁症学生群体提供发展性心理辅导和帮助;积极引导各地各校制订规划,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建立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办法,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工作;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待遇;制订教师培训课程标准,分期分批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进行国家级培训。根据各地需求,合理确定部属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招生规模,鼓励设有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地方师范院校为基层中小学培养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四、形成社会合力。教育部注重与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卫生计生委等单位密切合作,加强家长学校建设,提高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组织开展“12355青少年服务台”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辅导、法律援助、关爱帮扶等工作,开设心理援助热线电话等,取得积极成效;利用微博微信、短信动漫等新媒体,向家长和看护人发送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制作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的系列微课堂标准化课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实践活动。
你们的建议对于加强抑郁症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积极作用,教育部将认真吸纳,不断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力度,完善机制,创新途径,保障经费,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科学、规范发展,为包括抑郁症学生在内的广大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感谢你们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16年9月21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