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教育部对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5910号建议的答复

教建议〔2016〕第349号

  你们提出的“关于反校园暴力的建议”收悉,经商全国人大法工委、司法部、最高人民法院,现答复如下:

  你们提出的建议很好,为我们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工作提供了较好的借鉴。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需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久久为功,这也是历年来教育部的重点工作内容。

  一、健全相关制度,完善教育处罚措施。最高人民法院和人大法工委表示,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根据其违法性质的轻重已规定了相应的教育处罚措施。一是对有“不良行为”未成年人的教育措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四条、第三十五条规定,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对其进行教育;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相互配合,采取措施严加管教,也可以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治和接受教育。二是对违反治安管理的未成年人予以治安处罚的措施。三是对构成犯罪的未成年人的刑罚措施。四是收容教养措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五是面对社会舆论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呼吁。应保持理性,谨慎对待未成年人入罪范围扩大问题,积极探索构建刑罚之外的惩戒、矫治制度。教育部正在研究起草《学校安全条例》和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安全风险防控机制的意见,把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构建教育、预防、处理、救济于一体的防范处理机制和法律制度体系。同时,积极配合有关部委,推动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修订完善,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律保障和对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的惩处。

  二、开展专项行动,营造良好成长环境。近年来,公安部指导各地公安机关密切与教育、综治等部门的协作配合,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建设,采取有力措施,依法严厉打击各类涉校违法犯罪活动,持续开展学校及周边治安秩序整治行动,深入指导学校加强内部安全防范工作,为保护师生安全作出了积极努力。同时,公安部还部署各地公安机关深入开展“护校安园”专项行动,大力强化校园安保工作,整改消除了一大批安全隐患,预防查处了一大批涉校案事件,推动提升了校园安防综合实力,使全国涉校刑事案件数量持续下降。

  三、强化校园管理,建立防治长效机制。2007年7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对中小学校开展法治教育进行了全面部署。2014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明确提出营造和谐安全环境,积极借助政府部门、社会力量、专业组织,构建学校安全风险管理体系。2015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生守则》,加强了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要求中小学生做到“遵守国法校纪,爱集体助同学,学会合作共处,会自护懂求救,”2016年4月,教育部召开全国学校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做好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防治提出专门要求。印发《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开展专项治理,加强法治教育,严肃校规校纪,规范学生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效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正在研究制订《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和供教师使用的《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预防指导手册》,指导各地各校系统开展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防治工作。同时,教育部还要求各地各校强化校园管理,加大教师培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将学生欺凌和暴力的防治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加强家庭教育,减少因家庭教育缺失导致的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强化家长对未成年人的监管及教育责任,引导家长言传身教,做孩子遵纪守法的榜样。引导学生认识欺凌和暴力的危害和法律责任,树立主动防范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的意识与能力。

  四、推进教育宣传,树立规则防范意识。教育部会同公安部、司法部等部门加强对法治教育副校长、法治辅导员的指导和培训,在每学期开学和结束等重点时段组织上好法治教育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法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加快编写修订《道德与法治》教材,把权利义务观念、规则意识等法治教育理念有机融入了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中。积极推动把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特别是反对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法治宣传列入“七五”普法重要内容,依托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主题活动平台,大力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与反学生欺凌和暴力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全社会营造关爱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法治氛围。联合最高检,开展“法治进校园”全国巡讲活动。会同公安、司法等部门,继续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建设。充分利用网站、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普法平台,开展专题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切实强化青少年学生的规则意识和防范意识,提高学生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与中央网信办等部门联合开展网上护苗行动,及时删除可能诱导学生欺凌和暴力的网络视频,抵制网络欺凌。

  五、加强监管力度,打造清朗网络空间。公安部部署开展了全国治安系统突出打击涉网违法犯罪的行动。其中,对涉及到恶意上传和传播校园暴力视频的行为进行了大力打击,有效的净化了网络空间环境。文化部以打击暴恐、网络低俗宣传为重点,开展了违法违规互联网文化活动查处工作,依法对相关网站和互联网经营单位给予了关停及行政处罚。教育部充分利用互联网便捷优势,组织开展系列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网络教育活动,用积极向上、科学文明的正能量引导广大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及教育、综治、公安、司法等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上述措施,我国未成年人涉罪率、犯罪率持续下降,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指导各地积极开展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不断完善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工作机制,引导青少年学生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理念,努力遏制和消除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发生。

  感谢你们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16年9月21日

收藏
(责任编辑:杨霞(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