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教育部对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5508号建议的答复

教建议〔2016〕第316号

  您提出的“关于重新规范西部偏远地区学校布局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随着农村学龄人口减少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一些地方进行了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同时,也有些地区受不正确办学理念的影响,一些乡村学校被盲目撤并,造成学生上学困难。为此,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规范农村学校布局调整。

  一、合理规范农村学校布局调整

  一是落实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2006年修订颁布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数量和分布状况等因素,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调整学校设置规划。这一规定赋予了地方政府制定和调整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的职责,使学校设置更加符合地方实际需要。二是规范农村学校布局。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国办发〔2012〕48号),要求县级政府制定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原则上每个乡镇都应设置初中,人口相对集中的村寨要设置村小学,人口稀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方应保留或设置教学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处理好提高教育质量和方便学生就近上学的关系。农村小学1-3年级原则上不寄宿,就近走读上学;小学高年级学生以走读为主,确有需要的可以寄宿;初中学生根据实际可以走读或寄宿。今年7月《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40号)进一步要求合理布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三是规范农村学校撤并程序。确因生源减少需要撤并学校的,县级政府必须严格履行撤并方案的制定、论证、公示、报批等程序。要统筹考虑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寄宿生学习生活设施等条件保障,并通过举行听证会等多种有效途径,广泛听取学生家长、学校师生、村民自治组织和乡镇政府的意见,保障群众充分参与并监督决策过程。撤并方案要逐级上报省级人民政府审批。坚决制止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多数学生家长反对或听证会多数代表反对,学校撤并后学生上学交通安全得不到保障,并入学校住宿和就餐条件不能满足需要,以及撤并后将造成学校超大规模或“大班额”问题突出的,均不得强行撤并现有学校或教学点。已经撤并的学校或教学点,确有必要的由当地政府进行规划、按程序予以恢复。2012年以来,全国新增或改建教学点4.5万所

  二、办好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

  一是办好乡镇寄宿制学校。根据国发〔2016〕40号文及有关文件精神,学校撤并应先建后撤,保证平稳过渡,预先增加乡镇学校寄宿床位,为上学路远学生提供寄宿条件,或解决好学生上下学交通问题,确保学生安全,坚决防止因学校撤并造成学生辍学。近年来,国家西部攻坚计划、农村初中工程、校安工程、“全面改薄”项目等将建好寄宿制学校纳入其中,取得积极成效。2016年国家将适当提高寄宿制学校、规模较小学校和北方取暖地区学校公用经费补助水平,切实保障正常运转。重点提高乡镇寄宿制学校管理服务水平,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为乡镇寄宿制学校提供工勤和教学辅助服务。对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学生开展精准帮扶,努力减轻学生家庭经济负担。二是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保障就近入学。“全面改薄”项目将办好小规模学校、配备必要设施、满足教学和生活基本需求作为重要内容,中央财政已累计投入资金978亿元,并带动地方财政投入大量资金。国发〔2016〕40号文要求完善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机制和管理办法,将村小学和教学点纳入对乡村中心小学考核,加强乡村中心小学对村小学、教学点的指导和管理。中心学校统筹教学点课程和教师安排,保障教学点教学质量。三是保障乡村小规模学校运转经费。对学生规模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按100人的标准单独核定公用经费,由县级财政和教育部门按时足额拨付,不得截留挪用。

  三、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师,要吸引优秀人才到乡村任教。一是多渠道招聘农村教师。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全国有24个省份实行地方师范生免费教育,每年约有3.4万名师范生和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实施特岗计划。2006年以来,中央财政投入237.8亿元,招聘50万多名特岗教师,覆盖中西部1000多个县3万多所农村学校,留任率达到90%。二是提高教师待遇。2013年起,国家对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学校教师给予生活补助,已下达补助资金66.53亿,惠及94.9万名乡村教师。今年国务院提出要因地制宜稳步扩大实施范围,按照越往基层、越往艰苦地区补助水平越高的原则,使乡村教师实际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同职级县镇教师工资收入水平。将教师住房纳入当地保障房体系。近年来中央投资为农村学校建设教师周转宿舍25.3万套。三是改革职称评聘机制。合理设置农村学校中级、高级教师岗位比例,职务(职称)晋升向村小学和教学点专任教师倾斜,确保乡村学校教师职称即评即聘。四是统筹城乡师资配置。建立城乡义务教育教职工编制统筹配置机制和跨区域调整机制,实行教职工编制城乡、区域统筹和动态管理,充分考虑乡村小规模学校、寄宿制学校和城镇学校的实际需要,打通教师在城乡学校之间流动的渠道,按照“生师比”与“班师比”相结合的办法核定编制,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五是提升教师能力。国培计划已培训全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730多万人次,其中农村教师706万余人次,占96.4%,完成了对640多万中西部农村教师的一轮培训。每年组织连片特困地区2000名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参加国家级培训,提升管理能力。

  四、加强控辍保学工作

  一是改革控辍保学机制,严防贫困家庭子女辍学。《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国发〔2016〕40号文都对控辍保学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包括落实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乡镇政府、村(居)委会、学校和适龄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控辍保学责任,建立控辍保学目标责任制和联控联保机制。加强对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和初中、流动留守以及家庭贫困儿童等重点地区、重点学段和重点群体的监控。中小学校要落实辍学学生登记、劝返和书面报告制度。通过保障就近入学、建设乡镇寄宿制学校、增设公共交通线路、提供校车等方式,确保乡村适龄儿童不因上学路远而辍学。二是加强留守儿童关爱。落实县、乡政府属地责任,建立家庭、政府、学校履职尽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体系。重点加强对无人监护和双亲在外留守儿童的关心、照顾和救助保护,确保留守儿童人身安全,防止辍学。

  下一步,教育部将推动地方政府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工作进行自查,促进地方进一步做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对未按程序盲目撤并学校、引起群众强烈不满的地方进行通报。出台专门文件,推动教育扶贫、控辍保学、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工作深入开展,西部地区可以根据中央有关法规文件精神,结合本地实际,规范偏远地区学校布局调整,保障乡村适龄儿童少年就近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16年10月10日

收藏
(责任编辑:杨霞(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