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教育部对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6818号建议的答复

教建议〔2016〕第415号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建议”收悉,经商中国科协,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教育部与中国科协密切配合,围绕提升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学习实践能力,搭建科学探究、展览教育、科技竞赛、科学传播等活动平台,拓展校外青少年科技教育渠道,推动校内外科技教育融合和各学段科技教育有效衔接,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自然科学一直在中小学课程设置中受到高度重视,占据重要地位。学校科学教育是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教育部要求中小学落实课程计划,开齐、开足科学相关课程。《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明确规定在三至九年级设科学课(七至九年级也可选择开设生物、物理、化学课),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精神。此外,义务教育阶段还留出一定的课时空间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当地的特点和需要安排课程内容。许多地方和学校积极开发如“科普阅读”“少年农学院”“海洋教育”等特色科学课程,利用多种渠道给中小学生推荐优秀的科普读物和科幻影片,通过多种形式加强科学素质教育,形成了自己的学校特色。

  二、加快推进青少年校外科普教育基地建设 

  科普教育是校外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部积极推进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搭建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平台。2001年—2010年,教育部会同财政部等单位利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建设了2460个县级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基本实现了全国每个县都有一个综合性未成年人活动场所的目标。“十二五”期间,中央利用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建设了150个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和12000个乡村学校少年宫等校外活动场所。2013年,教育部印发《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实践活动指南(试行)》(教基一司函〔2013〕56号),这些校外活动场所将科学创新活动作为校外活动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展科学探究、科技制作、科学实验、科普教育等活动,帮助广大青少年走近科学,认识和了解科技应用,努力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011年起,教育部会同相关部委,依托社会资源建设中小学专题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其中,与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协依托现有科技自然展馆、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型企业、园区等资源单位联合建立中小学科普教育社会实践基地61家,为向青少年普及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创新能力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积极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 

  为促进科技教育的发展,提升广大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近年来,教育部和中国科协联合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比赛、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等活动,充分利用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等节日、纪念日,围绕科普主题,指导各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题突出的科普教育活动。同时,指导各校利用学校社团、学生课外科技兴趣小组及学校板报、墙报、橱窗、陈列室、校园宣传栏等开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创新创业教育”等相关主题活动,围绕世界地球日、航海日、海洋日等组织开展科普主题教育活动,将科学理念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中。引导青少年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2013年,教育部会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中国科协共同主办了“神舟十号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全国6000余万名中小学生通过电视直播同步收看了授课内容,创新了科普教育形式,极大地促进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发展。

  四、整合青少年科普教育社会资源 

  教育部与中国科协密切配合搭建青少年科技教育平台,推动科技场馆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免费开放工作;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教资源开发开放工作;搭建科技辅导员和科技教师培训平台;实施青少年科技教育实践活动:如连续四年举办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活动,组织两岸四地中学生到著名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科学体验活动,带动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青少年科普和科技教育工作的开展。

  下一步,教育部将进一步开展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科学教育教学改革,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和教育规划纲要的部署,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立普通高校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体现人才选拔培养规律,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科学探究等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与中国科协等单位一起,广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促进课外科技活动与学校科学教育的有效衔接。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16年10月11日

收藏
(责任编辑:杨霞(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