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关于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1223号(教育类118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提案〔2016〕第106号

  

  您提出的“关于基础教育压缩学制 增设社会实践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缩短中小学学制

  中小学学制深刻并长远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竞争能力,

  我国目前的中小学学制是经过长期实践验证、科学研究、国际比较逐步形成的,并由国家法律和政策加以确定,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基本符合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与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基本适应。

  一是现行学制是长期实践形成的。从新中国建立初期到上世纪90年代,小学学制在5年和6年之间的变动多达7次,普通初中、高中的学制在2年和3年之间也多次变动,初中还曾有过较大范围4年学制的实验。“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多数地区中小学学制缩短为10年制或9年制。改革开放后,为了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了学制改革。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中小学学制逐步改为12年。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规范义务教育学制”。“现实行‘五三’学制的地区,2005年基本完成向‘六三’学制过渡”。到本世纪初,我国中小学学制逐步过渡到12年,为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其中小学6年和初中3年属法定义务教育阶段。

  二是世界主要国家中小学学制为12年。从有关研究看,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中小学学制基本为12年左右。如美国、日本、法国、印度为12年制,德国、英国为13年制,俄罗斯为11年制。

  三是学制改革需要全面的科学研究和论证。中小学学制涉及课程设计、课程标准、教材编写、与高等教育知识体系衔接、教师编制、人口变动以及劳动用工等多方面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的调整。首先应考虑是否符合少年儿童心理、生理发展规律和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其次是否切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劳动就业需求,是否能够为广大家长和社会所接受,需要进行全面的研究准备。

  四是中小学教育周期长,需要相对稳定的制度环境,学制改革要谨慎而行。从历史经验看,每次学制变动都必然引起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校舍建设、教师队伍结构调整等系统变动,对学校管理和教学秩序带来较大冲击。现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是2011年修订实施的,还没经过9年义务教育的一个完整过程,其中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尚无法完整系统总结,还不宜进行学制变革。

  梳理分析我国历次中小学学制调整原因,可以发现,学制变化受当时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影响极为明显,当强调发展速度、快出人才,或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时,一般会有缩短学制的要求;当强调教育质量、增加教育内容,或社会就业压力较大时,一般会有延长学制的要求。实际上,制定中小学学制最应强调的首要因素是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但却往往被忽视。综上所述,目前缩短学制尚缺乏成熟的、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研究成果为依据,缺乏国际上主要国家变革为参照,改革时机还不够成熟,因此没有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

  二、关于社会实践活动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年开展了新一轮中小学课程改革,强调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加强和改进对学生的生产劳动和实践教育,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重点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推行素质教育。

  一是增加学科实验和实践教学。新一轮的中小学课改要求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作为必修课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强调使学生获得基本技能。在中小学各学科教材编写和教学活动中,要求增加实验实践教学环节。中小学校普遍增设了多种学科实验教学功能教室,广泛开展实验教学,增强学生直观感受和动手能力。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到展览馆、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及其它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开展。2015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少工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用3-5年时间,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带动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

  二是在中小学增加军训活动和志愿者活动,列入学生的成长记录和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在中小学的三个学段,根据学生身心发育水平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军训活动,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应变能力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通过开展社会志愿活动,使学生走入社会,了解社会,丰富自身体验,增加社会经验,增强责任感、使命感。

  三是开发丰富多彩的校外教育资源。2011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联合相关部委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的通知》,利用社会资源,建立了国家级节水节电节粮等各类生活技能培训实践基地491家。北京市从2008年起,启动“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共统筹市级资源单位576家,市、区两级资源单位1300余家,开展包括生活技能在内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2011年起,北京市每年投入经费2亿元,为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提供保障。上海市从2007年起,整合各类优质资源单位2000余家,形成了爱国主义、民族文化、公民生活道德、科普教育等十一类实践教育主题,覆盖全市的“社会实践版图”。

  四是创建学生综合实践基地。2000年以来,教育部利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建设县级校外活动场所1692个,各地自建769个,实现了全国每县都有一个综合性未成年人活动场所。为了让农村孩子也能和城市孩子一样享受到优质的校外教育资源,“十二五”期间,由中央文明办牵头,教育部与财政部利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在农村学校支持建设了12000个乡村学校少年宫,主要面向本校学生以及周边中小学学生,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组织开展普及性课外活动。“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和财政部还重点支持中西部地级市建设了150个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开展学工、学农、生命安全教育和生活技能等综合实践活动。

  下一步,教育部将推动有关科研机构加强中小学学制研究,跟踪世界主要国家学制变革情况,适时调整改革相关制度政策。在原有实验实践教育活动的基础上,中央有关部门共同推动开展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使学生学会动脑动手、学会生活生存、学会做人做事,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16年9月22日

收藏
(责任编辑:杨霞(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