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提案〔2016〕第49号
你们提出的“关于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校园暴力的提案”收悉,经商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现答复如下:
你们提出的建议很好,为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工作提供了较好的借鉴。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需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教育部高度重视这项工作。
一、加强顶层设计。教育部正在研究制订《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和供教师使用的《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预防指导手册》,指导各地各校系统开展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防治工作。研究起草《学校安全条例》和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安全风险防控机制的意见,把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构建教育、预防、处理、救济于一体的防范处理机制和法律制度体系。同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推动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修订完善,明确学生欺凌和暴力的认定标准、预防措施、应对主体及追责机制等,制定相应的保护处分措施,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律保障和对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的防治。
二、加强家庭教育。教育部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大力加强家庭教育,积极改善社会氛围,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防治工作体系,减少因家庭教育缺失导致的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2010年,教育部会同全国妇联等部门印发《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201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加强家庭教育进行了全面部署,要求学校普遍建立家长委员会,办好家长学校,密切家校沟通配合,积极发挥家庭的德育第一课作用。设立了10个家庭教育实验区,指导学校帮助家长开展好家庭教育,强化家长对未成年人的监管及教育责任,引导家长言传身教,做孩子遵纪守法的榜样。继续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设立家庭教育专栏、专题,开展公益宣传,加强对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宣传科学教子,以德育人,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三、加强学校管理。2014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明确提出积极借助政府部门、社会力量、专业组织,构建学校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制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预防和应对学生欺凌和暴力等突发事件。2016年4月,教育部召开全国学校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做好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防治提出专门要求。印发《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开展专项治理,严肃校规校纪,规范学生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教育部还要求各地各校强化校园管理,全面排查整治校园安全隐患,坚决堵住校园安全漏洞。严格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指导各地各校掌握学校主要区域的基本情况,成立学生文明督导队,和值班教师一起,加强对学校食堂、宿舍、厕所等重点区域的巡查,努力做到校园内欺凌与暴力事件零发生。严格外来人员、车辆入校登记和校园巡逻制度,将学生欺凌和暴力的防治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形成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有效机制。
四、加强法治教育。2007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指导学生学会应对敲诈、恐吓、性侵害等突发事件的基本技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自觉抵制欺凌和暴力,维护自己和同学的生命安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法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加快编写修订《道德与法治》教材,把权利义务观念、规则意识等法治教育理念有机融入了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站、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普法平台,开展专题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切实强化青少年学生的规则意识和防范意识。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推动各地各校通过讲故事、文艺演出、重要节日、国旗下讲话、校园网等多种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会同公安部、司法部等部门加强对法治教育副校长、法治辅导员的指导培训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建设。积极推动把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特别是反对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法治宣传列入“七五”普法重要内容。联合最高检,开展“法治进校园”全国巡讲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关爱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法治氛围。
五、加强综合治理。公安部门密切配合教育、综治等部门,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建设和“护校安园”专项行动,采取有力措施,依法严厉打击各类涉校违法犯罪活动。通过在校园及周边设立“护学岗”、治安岗亭及警务室等方式,加强警校联动机制,及时发现制止校园及周边的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文化部以打击暴恐、网络低俗宣传为重点,开展了违法违规互联网文化活动查处工作,依法对相关网站和互联网经营单位给予了关停及行政处罚。教育部联合中央网信办等部门联合开展网上护苗行动,及时删除可能诱导学生欺凌和暴力的网络视频,抵制网络欺凌。公安、司法等部门在处理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时,对于那些社会危害严重、主观恶性大的未成年犯罪人,依照法律规定给予应有的处罚,发挥刑罚的惩戒教育功能。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指导各地积极开展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不断完善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工作机制,引导青少年学生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理念,努力遏制和消除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发生。
感谢你们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16年10月25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