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关于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0490号(教育类063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提案〔2016〕第65号

  你们提出的“关于重视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提案”收悉,经商共青团中央、中央文明办,现答复如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中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教育部高度重视并会同有关部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了大量工作。

  一、坚持德育为先,加强工作指导

  2010年,国家出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2015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加强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明确提出“孝亲尊师善待人、诚实守信有担当”等中小学生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具体要求。近年来,各地各校积极采取措施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涌现出一批特色学校。2015年,教育部从各地报送的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工作案例中,遴选出283个优秀案例予以表彰,积极引导各地各校树立典型、学习先进,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德育工作。

  二、强化学校为主,拓展教育途径

  近年来,教育部积极推动各地各校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改进教育方式方法,不断提升育人效果。一是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2014年,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规划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分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大学等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阶段专门设置语文、历史、德育等学科,统筹安排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充分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将课程内容与传统风俗、民间传说、历史典故、民俗节日等各种文化财富相融合,不断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理解。在课程育人上,突出“渗透融合”,改变单纯传授知识、说教的方式,推进学科统筹,发挥各学科综合育人功能,培育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二是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近年来,教育部积极部署举办“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及“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大型公益活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知识竞赛,大力推动各地各校拓展教育空间,通过讲故事、文艺演出、校园广播、阅览室、班团活动等多种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三是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201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各地各校加强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实施“蒲公英行动计划”,推动各地各校整合资源,创新载体,加强社会实践教育。各地各校结合公益劳动、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等形式,利用文化馆、纪念馆、博物馆等场所,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固化了道德教育的成果。四是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作用。2016年,教育部继续开展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积极树立正面典型,引导广大教师以身为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身教重于言教的示范引领作用。各地各校积极树立学生身边的先进典型,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发挥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注重多方协同,凝聚教育合力

  近年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充分发挥家庭、社会教育作用,积极构建多方参与的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大力改善教育社会环境,取得积极成效。一是加强家庭教育。教育部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大力加强家庭教育。2010年,教育部会同全国妇联等部门印发《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201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加强家庭教育进行了全面部署,要求学校普遍建立家长委员会,密切家校沟通配合,积极发挥家庭的德育第一课作用。设立了10个家庭教育实验区,指导学校帮助家长开展好家庭教育,强化家长对未成年人的监管及教育责任,引导家长言传身教,做孩子的榜样,为孩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二是净化网络环境。教育部联合中央网信办等部门联合开展网上护苗行动,全面清理网络不良信息,及时删除不良网络视频,有效改善了网络环境,抵制网络不良信息。文化部以打击暴恐、网络低俗宣传为重点,开展了违法违规互联网文化活动查处工作,依法对相关网站和互联网经营单位给予了关停及行政处罚。三是发挥媒体导向作用。继续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栏、专题,开展公益宣传,加强对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会同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文化部等部门,组织学生观看优秀影视作品,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书目,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研发。共青团中央利用团属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广泛开展课外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常识教育。

  下一步,教育部将协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德育工作,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自觉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化、科学化、常态化开展。

  感谢你们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16年10月25日

收藏
(责任编辑:杨霞(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