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关于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4347号(教育类429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提案〔2016〕第431号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开展中小学节俭教育的提案 ”收悉,经商共青团中央,现答复如下:

  您提出的建议很好,正如您在提案中所说,青少年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在中小学中进一步开展节俭教育,使节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教育部长期以来高度重视节俭教育,联合相关部门,多管齐下,开展了大量工作。

  一是全面部署中小学节约教育。2013年,教育部先后下发了《关于勤俭节约办教育 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通知》和《关于在中小学幼儿园广泛深入开展节约教育的意见》,对教育系统厉行节约工作作出部署,强调要充分认识节约教育的重要意义、将节俭行为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健全学校节约教育制度、加强节约教育督导检查、加大节约教育宣传力度。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各校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要内容,普遍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的行为习惯。2015年,教育部重新修订并颁布了《中小学生守则》,注重核心价值引领,明确提出“勤俭节约护家园”,要求广大中小学生做到“节粮节水节电,低碳环保生活”。2016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做好中小学节粮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通知》,对各地各校节粮教育工作的开展进行了专题部署。

  二是将节约教育写入课程标准。教育部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教育内容列入到学校课程标准中。小学《品德与生活》提出要教育学生“保护环境,爱惜资源”;《品德与社会》提出要使学生“具有关爱自然的情感,逐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初中《思想品德》提出要使学生“体会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爱护环境,形成勤俭节约、珍惜资源的意识”;高中《思想政治》提出要“列举自然资源短缺的突出表现,说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从伦理意义上解释可持续发展的观点”;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提出要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继承和发扬。

  三是加强教材的循环利用和管理。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教科书免费提供和做好部分教科书循环使用的意见》,规定从2008年春季学期开始,建立部分国家课程教科书的循环使用制度。2012年,教育部印发了教科书编印规范,充分考虑教科书循环使用的因素,适当调整了编排方式,使之既有利于学生学习,也便于循环使用。同时,教育部建立了中小学教材和教辅的管理办法,对教材的选用、发行和教辅的评议、推荐、代购等进行了严格规定,对教材、教辅销售提成的商业贿赂行为进行了着力打击,形成了良好的教材征订使用环境。

  四是开展节约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教育部联合国家粮食局、水利部、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建立了全国中小学爱粮节粮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水土保持教育社会实践基地、节水教育社会实践基地。联合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国家粮食局、中国科协开展了节水、节电、节能、节粮等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各地各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勤俭节约传统美德细化为贴近学生的具体要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依托学校和社会实践基地,广泛利用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等社会资源,开展节粮、节水、节电体验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支笔开始,培养节约意识、加强节能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养成节约习惯。

  五是形成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合力。积极培养中小学生的勤俭节约意识和良好生活习惯,需要有关部门和全社会共同努力。近年来,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充分发挥家庭教育阵地作用,做好家庭节约教育工作。开展常态化、规范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帮助家长更新节约教育理念,提高科学育儿教子的能力。设计开展引导节俭消费的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帮助家长认识对孩子进行节俭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开展节俭教育。通过面向社会开展优秀童谣征集、评审和宣传推广活动,利用多种方式传唱,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形成勤俭节约的意识。积极宣传节俭小明星、美德少年的典型事迹,通过网上学习和网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以他们为榜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争做社会主义优秀青少年。联合中央电视台,制作了《勤俭节约 中华美德》公益宣传片,安排在新闻频道黄金时间播出,在广大中小学校乃至全社会营造崇尚节俭的良好氛围。

  下一步,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加强中小学生勤俭节约教育,正确引导中小学生节俭消费,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多支持和有力保障。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16年10月25日 

收藏
(责任编辑:杨霞(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