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建议〔2017〕第256号
您提出的“关于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写入大中小学教材的建议”收悉。经商中宣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社科院,现答复如下: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由国家支持的研究中国历史和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经过多年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极大加深了对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理解。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写入大中小学教材的建议,对于学生了解“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了解我们民族悠久辉煌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教育部历来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做了全面部署。近年来,教育部积极落实指导纲要的要求,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的工作,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传统文化内容。例如,在最近教育部统编的中小学三科教材中,进一步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广大青少年从小就打好中国底色。语文教材增加了古诗文数量,小学有古诗文129篇,初中有古诗文132篇。历史教材内容涵盖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诸多方面,涉及的历史文化名人40多位,科技文化著作有30多部,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同时,教育部积极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相关成果进教材的工作。例如,在义务教育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知识拓展”栏目中,专门介绍了良渚文化、陶寺遗址等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相关的考古发现。在高等学校教材中也介绍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例如,在马工程重点教材《考古学概论》第六章中介绍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使用的技术和取得的成果,还特别提到了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课题。具体论述如下:“近年所开展的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课题中,就采用GIS技术建立了部分重要的都邑性聚落(如良渚、陶寺和二里头)及周边地区聚落资料的数据库,内容包括地质、土壤、植被、气候、地貌、村落、古遗址的分布等信息,甚至发现了聚落群外围的大型水坝遗迹。”这些教材介绍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有利于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今后,在大中小学教材建设工作过程中,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相关成果进教材的工作,在编写修订相关教材时听取相关专家意见,鼓励编写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相关读物。
教 育 部
2017年9月19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