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建议〔2017〕第202号
您提出的“关于加大校园普法力度,推进法治国家建设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教育部十分重视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2002年,教育部和司法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的若干意见》。2007年,教育部和有关部门联合印发《中小学法治教育指导纲要》。2013年,教育部和有关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的若干意见》。上述文件全面规定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目标、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和方式、条件保障和组织领导等。各地各校积极落实文件要求,为中小学生法治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要求,教育部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法治教育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研制《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2016年,研制发布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统筹大中小学法治教育,进一步合理设置各学段法治教育目标、要求和内容,提高法治教育的系统性、针对性、实效性。同时,研究制定了《设立中小学法治知识课程实施方案》,在整体设计中小学法治教育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青少年成长规律和认知水平,以分散和集中的方式体现《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知识内容。
二是突出法治教育要求,统编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教材。
2016年,义务教育德育教材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教材。在教材中将法治教育系统设计、分散嵌入到各册教材中,确保法治教育贯穿始终、全程不断线。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内容涵盖基本文明素养、法治、爱国爱党教育等,重视儿童规则意识和民主法治观念的养成,引导儿童爱护公共设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知道自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初步了解自己拥有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了解与少年儿童有关的法律法规,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形成初步的民主与法治意识。初中《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知识领域融合起来。法律领域主要通过有关法律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法律是青少年权利和健康成长的“保护者”,法律维护着社会的公平正义,法律让生活更美好,培育学生法律信仰,增强宪法意识,引导他们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
为集中体现法治教育,在小学段和初中段分别编写法治教育专册教材(各一册),专门讲述法治知识,分别安排在小学六年级上学期、初中八年级下学期的德育课程中学习。法治教育专册教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遵循,以宪法精神为主线,突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等重点,有机结合中小学生生活经验和现实问题进行编排。
三是在高中阶段专门设立必修模块,专门讲授法律常识。
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设立必修模块“经济与生活”“政治与生活”等,讲授相关基本的法律内容。此外,还专门设置选修模块“生活中的法律常识”,系统而有重点进行法治教育。在教育内容上,让学生全面了解规范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方面的主要法律,理解依法治国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据统计,高中阶段要求学习《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选举法》《劳动法》《税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著作权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至少22部法律法规有关内容。
二、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采用各种方式开展法治教育
推动各地各校不断拓展法治教育空间,采取讲故事、做游戏、知识竞赛、文艺演出、模拟法庭等形式,抓住重要节日、重大活动、校园典礼等契机,利用挂图、黑板报、宣传橱窗、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图书阅览室等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法治教育主题活动,把权利义务观念、规则意识等法治教育理念有机融入到学生成才成长的全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良好的法治教育校园文化氛围。2016年组织开展首届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系列活动,1400余万人次学生通过网络进行了宪法知识学习,全国32个省(区、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代表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总决赛,宪法教育影响力持续扩大。开通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2016年下半年组织开展了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优秀多媒体课件资源征集活动,面向全国征集了1万多件原创电子教案、课件等。2016年9月,联合最高法等6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意见》,进一步突出资源整合和方式方法创新,推动将实践基地建设成为中小学开展法治教育的第二课堂。会同最高检开展“法治进校园”全国巡讲活动,让学生知晓基本的法律边界和行为底线,养成遵规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积极心理品质,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
三、多方协同,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法治教育体系
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大力加强家庭教育,积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2010年,会同全国妇联等部门印发《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推动各地各校普遍建立家长委员会,密切家校沟通配合,引导家长言传身教,做孩子遵纪守法的榜样。2015年,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推动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会同公安、司法等部门,继续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建设,通过组织观看法治教育影视片、组织模拟法庭、旁听司法审判、参观监狱和少管所等方式,提高中小学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法治思维和能力。
四、下一步的工作考虑
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法治教育,在相关课程教材中予以适当加强。进一步改进法治教育方式方法,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同配合、完善督导评价,将法治教育工作抓实抓好、优化细化,切实提升中小学生法律意识和守法习惯。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与支持!
教 育 部
2017年9月29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