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建议〔2017〕第410号
您提出的“关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背景下,加强全民海洋知识与海权意识教育的建议”收悉。经商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海洋局、海军,现答复如下:
海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资源宝库。为充分发挥海洋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支撑作用,我国提出了海洋强国战略,规划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全社会加强海洋意识宣传教育,提升国民的海洋意识,对于建设海洋强国、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构建“一带一路”倡议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2016年,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海洋局、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了《全民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计划通过增强海洋基础知识教育、促进相关人才培养、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教育等加强全民海洋知识和海权意识。
一、以海洋知识“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为重点,增强海洋基础知识教育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地理、生物、历史、品德等基础教育和中职学校相关课程中循序渐进地融入海洋知识和海权意识有关内容。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要求学生“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认识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现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必修部分要求学生“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还专门设有“海洋地理”选修模块,要求学生系统学习“海洋和海洋带”“海洋开发”“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和“海洋权益”等一系列海洋相关知识。正在修订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充实海洋教育有关内容。比如必修模块中明确加入,“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运用材料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等内容。“自然地理基础”“区域发展”“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海洋地理”选修模块均涉及到海洋知识和海洋意识教育,要求学生能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解释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等概念,知道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国家安全的影响,能结合近年来发生的海洋争端事件,了解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南海诸岛属于中国的立场和依据,说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性等。
义务教育生物课程要求学生了解海洋生物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正在修订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要求开设“海洋生物学”选修模块,包括海洋生活的多样性、海洋生物的生命特征、海洋生态、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四个部分,通过介绍我国领海和大陆架环境及其生物资源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海洋观念和海洋国土意识,增强爱国信念等。
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都要求学生了解历史上中外航海的重要史实,知道海洋政策对国家和世界发展的影响。正在修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继续加强海洋意识教育,以史实为依托,讲述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南海诸岛等作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历史渊源。品德和化学课程也都结合自身学科对学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海洋知识和海权意识教育,比如要求学生掌握我国的地理位置、海陆疆域,知道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求学生了解海水的综合利用等。
相关的职业院校课程,如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等,也注意融入海洋知识及海权意识教育,切实增强学生爱国意识、国防意识和国家主权意识,将相关教育落细落小落实。
2.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中安排海洋知识相关内容。
教育部正在组织研制《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将包括海洋安全的国家安全教育作为专题教育之一,结合各年龄段学生认知特点,推荐了相关活动主题,如搜集当前中国有领土争端的地域,如钓鱼岛、南海诸岛等的历史,认识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有无可争辩的主权;通过调查、访谈,了解公众对中国领土争端的态度,提出捍卫我国领土,解决领土争端的想法和观点,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意识。
此外,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阶段还留出一定的课时空间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当地的特点和需要安排课程内容。一些地方和学校积极开发海洋教育特色课程,加强海洋知识和海权意识教育,增强育人效果。
3.依托现有资源,加快建设具有海洋特色的大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基地等,依托涉海机构搭建开放灵活的海洋知识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自2015年起,教育部实施的《蒲公英行动计划(2016—2017)》要求各地结合实际将海洋知识教育融入项目建设中;指导各地各校充分利用建军节、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等重大节庆活动以及假期等,通过举办讲座、展览,开展社团活动、参观、军训等方式,普及海洋知识,培养学生的海权意识,并密切联系媒体,宣传推介各地各校在海洋知识和海权意识教育方面的典型经验做法。国家海洋局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其所属十四个师,开展了“海洋知识进内陆”活动,送书进校、举办讲座,并通过绘画比赛、作文比赛,选拔学生参加“全国海洋知识夏令营”,亲历大海,增进青少年对海洋的热爱。海军与清华大学联办海洋观教育日活动、与北京市教委联办北京学生海洋意识年活动,宣传海洋知识。
二、推动海洋相关专业人才培养
1.优化专业设置。2010年以来,教育部先后共投入1700万元,支持相关职业院校建设轮机工程技术、船舶工程技术、航海技术专业等专业教学资源库,为职业院校学生、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便捷的海洋知识教学资源。2012年,通过修订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管理规定,以及扩大和落实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自主权,鼓励高校根据需要和办学能力加强海洋领域专业人才培养。目前全国高校海洋科学类专业布点共71个,包括海洋科学、海洋技术、海洋资源与环境、军事海洋学等专业;海洋工程类专业布点共55个,包括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工程与技术、海洋资源开发技术等专业。
2.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教育部于2010年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探索建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目前,上海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9所高校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开展了试点工作,在培养目标设定、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完善校企全流程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以社会教育为重点,提高公众海洋意识
1.加强涉及海洋和海权知识教育方面出版物的规划引领和政策扶持,认真落实相关重大选题备案制度,组织出版相关出版物,组织开展推荐推优活动。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将普及、宣传和研究海洋知识以及加强海权意识教育的优秀出版物及时纳入国家重点出版规划,比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中国海洋百科全书》等一批出版物已纳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同时加强与出版基金的沟通衔接,对符合条件的优秀出版物予以资助。对涉及我国边疆国界、海域地图等方面的选题,要求严格履行重大选题备案程序,确保海洋和海权方面的相关知识导向正确、史实准确。2016年推出涉及海洋、海权知识等方面的各类图书900余种,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海上共同开发国际法问题研究》、青岛出版社的《蓝色的家园·海洋教育篇》等。与此同时,在连续多年开展的“大众喜欢的50种图书”“向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等优秀图书推荐活动中,注重推荐普及和宣传海洋、海权知识的优秀出版物。
2.推动社会教育示范基地建设。中央宣传部为大力宣传教育海洋意识,继续推进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海军上海博览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丰富展陈内容,改进展陈方式,增强展陈效果。
3.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教育部积极建设海洋相关领域的在线开放课程。目前,已在“爱课程”等课程平台上线“海洋权益与中国”“海洋科学专业导论”“海洋学:认识海洋的科学”“海洋与人类文明的生产”等相关在线开放课程30余门,为学生和公众提供更多相关的学习资源,增强公众海权意识。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1.做好顶层设计,推动形成多部门协同教育机制。有关部门将加强沟通与合作,推动海洋知识和海权意识教育在指导思想、整体规划、实施方案等方面形成明确意见,共同推动全民海洋知识和海权意识教育。
2.多措并举,继续加大海洋知识和海权意识宣传教育力度。教育部将进一步推进开展海洋知识进校园活动,推动开设相关方面的课程和活动。国家海洋局计划组织所属单位和沿海省市海洋厅局,将“海洋知识进内陆”活动推广到其他省份和偏远地区,让更多的孩子认识海洋,看到大海。海军计划在驻地政府机关、学校开展海洋观教育百场演讲活动。中央宣传部继续创新宣传教育方式方法,充分运用手机、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技术新手段,开展国家海洋意识宣传教育,不断扩大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将围绕中央、国务院工作大局,进一步加强涉及海洋、海权等方面出版物的出版管理工作,强化规划引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出更多优秀出版物,不断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需要。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支持和关心!
教 育 部
2017年9月30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