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教育部对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
第7526号建议的答复

教建议〔2017〕第422号

  你们提出的“关于将关爱动物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地球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家园。保护动物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助于建立文明的社会秩序,也是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内容。教育部重视关爱动物生命教育,在相关课程标准中倡导“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培养中小学生“关爱动物、珍爱生命”意识,有助于其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

  目前,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生物及普通高中生物等课程教材中都包含了关爱动物生命教育的内容。一是《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旨在使儿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课程目标提出学生要“珍爱生命,热爱自然”。课程内容要求学生“爱护动植物,节约资源,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二是《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认识生命形态的多样性”“体验行为和后果的联系,懂得每个行为都会产生一定后果,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要求以“我们身边的动植物伙伴”为主题,作一次本地区的植物、动物物种及其生存状况的调查,观察每个物种及每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体会生命世界的神奇。三是《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调研和观察,学习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知识,加深认识,使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课程内容要求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建议“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调查、收集生物圈的相关资料,模拟召开‘国际保护生物圈’研讨会,结合本地实际讨论如何保护生物圈”;设有“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板块,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进行了解,从而更好地去保护身边的动物。四是《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纳入科学素养的范畴,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从2001年起,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生物课程更多地采用观察、培养等实验探究方法,主要以植物材料或低等微小生物为实验材料,特别强调在实验结束后把实验动物放回自然界,全面取消动物解剖实验。

  教育部也鼓励各地各校根据实际情况,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增加关爱动物生命教育内容,进一步增强学生关爱动物、珍惜生命意识。

  感谢你们对教育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教 育 部

2017年9月29日

收藏
(责任编辑:曹家豪(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