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提案〔2017〕第80号
您提出的“关于中医药文化及推拿保健手法进校园的提案”收悉,经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现答复如下:
中医药学是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孕育而成并在生产生活中成长发展起来的传统医药学。在基础教育阶段增加中医药知识内容,有利于中小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医药知识、诊断治疗的方法与思维理念,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播与传承。教育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一直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将中医药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渗透到校园工作和相关课程教材中。
一、现行课程教材有关情况
《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要“知道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等名医名著”。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中华文明的传承与中国古代历史进程”部分,要求“列举实例,展现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发展成就和特点”,并将中医学与针灸、《本草纲目》和《齐民要术》作为内容要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专设 “身体健康”学习领域,将了解青春期的卫生保健知识、营养卫生常识、理解身体健康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知道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等作为重要学习内容,并要求“了解我国传统养生保健方法,学会一两种我国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
各学科教材编写组已经按照相应课程标准的要求,选择适合儿童学习的中医药知识和文化,编入教材中。如近年来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的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在第15课详细介绍了张仲景和华佗和他们的主要研究成果,并通过“相关史事”栏目,让学生了解他们对我国中医学所做的伟大贡献,认识中医对健康带来的益处。又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编入了“李时珍是明代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建立了当时世界先进的药物分类学”,“著成的《本草纲目》广泛涉及医学、药物学、生物学、矿物学、化学、环境与生物、遗传与变异等诸多科学领域。全书共收1892种药物,附药方11000多则,插图1160幅,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等内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编入了扁鹊和望闻问切四诊法、华佗和麻沸散、黄帝内经等内容。
二、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有关工作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度重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提出“鼓励中医医疗机构、养生保健机构走进机关、学校、企业、社区、乡村和家庭,推广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易于掌握的理疗、推拿等中医养生保健技术与方法”“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中医药学基础知识及中医推拿按摩手法进校园,不仅能普及中医药学知识,助力青少年发展的健康成长,而且能将中华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发扬光大,增强文化自信。
目前,各地也在积极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北京市东城区开展了一系列的中医药文化教育进校园工程,浙江出台《中医药与健康》小学教材,已经将中医药教材纳入中小学地方课程。2014年复旦大学出版社会同上海中医药大学组织专家编写的《中小学生中医药科普读物》系列读本正式发布使用,将中医药知识的普及与基础教育拓展性课程有机衔接。2015年,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局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共同开展的“杏林苗圃”行动计划,率先在广东省中小学校园中推广中医药科普知识等。这些探索实践,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参考。
三、有关建议
您提出编写大中小学校幼儿园推拿等养生保健手法教材的建议,我们认为,中医药文化已经在中小学课程教材中有相应的内容,相关教育应以“渗透”的方式为宜,不宜作为中医药知识的专业课教材或学习读本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关于推拿等养生保健手法知识,我们拟将有关内容的建议转教材编写组专家进行研究,在今后的教材编写修订中合理吸收。
下一步,中医药管理局将积极协调配合教育部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联合组织专家研究制定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或指导意见,鼓励支持各地将中医药文化纳入基础教育;组织专家梳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知识体系,联合主编一批优秀中医药文化知识读本和教材。在此基础上,选择具备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基础的地区和学校先行试点,同时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纳入“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针对校园中医药文化知识传播,开展系列专项活动,带动更多地区、学校参与其中。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欢迎再提宝贵意见。
教 育 部
2017年9月19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