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关于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
第2628号(教育类247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提案〔2017〕第243号

  您提出的“关于编写面向两岸中小学生的《中国台湾(学生读本)》的提案”收悉,经商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答复如下:

  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前,台海形势复杂严峻,推动两岸民众正确认识台湾问题和两岸关系形势变化,加强两岸共同认知认同,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教育部高度重视对青少年学生的有关台湾内容的教育,并将其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

  一、课程和教材中有关台湾内容的教育

  在现行的基础教育国家课程各学科课程教材中,有关台湾的内容得到较充分的体现。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知道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懂得维护国家统一,维护各民族的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认识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等。《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认识台湾、西藏、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简析国民党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了解香港、澳门回归和海峡两岸关系改善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教学活动建议“举办有关台湾问题的专题讲座”等。现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等专题多处涉及台湾内容,如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等。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在教材中都安排了相应的内容。

  如,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在“我们的国土 我们的家园”单元,指出台湾岛是我国第一大岛,介绍了台湾的地理位置、地形与气候特征、经济发展、风景名胜,并建议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台湾的美丽风光和民风民情。“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单元介绍了中日《马关条约》割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的屈辱历史。“和谐与梦想”单元指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在“相关链接”栏目中,介绍了“九二共识”的来历、大陆向金门供水的事实。

  人教版初中《地理》在八年级下册介绍了台湾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特点,强调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中国历史》教材对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了解的台湾知识进行了具体体现,还介绍了三国时期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州、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等相关内容。在“相关史事”栏目,介绍了明清两朝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管辖。课后活动中也让学生分析相关史实。现行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模块中,在甲午中日战争、祖国统一大业等部分介绍了台湾相关内容。台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曾被称为夷州、琉球、小琉球、台湾等,这些内容在初中和高中历史教材的相关地图中也都有体现。

  二、青少年涉台教育读本、电视节目

  国务院台办曾组织编写出版发行《台湾历史纲要》《台湾问题大(中、小)学读本》《祖国宝岛在我心中》《祖国宝岛台湾(中学生读物)》等系列基础读物,制作播出《海峡春潮—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中国台湾问题》等电视专题片,并指导各地方台办编辑出版地方性涉台教育教材,例如北京市《祖国宝岛台湾—青少年读物》《宝岛台湾:北京市中小学台湾知识读本》,天津市《中小学涉台教育参考用书》《中学生涉台教育试用讲义》等,取得积极效果。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根据工作安排,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即将发布。高中新课标发布后,教育部将启动高中各学科教材编写修订工作,特别是统一组织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编写。我们将在编写中继续深入研究,进一步加强台湾教育内容。此外,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规定在国家课程外,留出16%—20%的课时由地方和学校自主安排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不同需要,使学校教育更有特色。教育部鼓励地方和学校利用这部分课时,结合本地、本校特点,利用本地资源,举办丰富多彩的涉台教育活动。

  青少年涉台教育读本不属于国家规划的课程教材,教育部将会同国务院台办就编写全国性统一青少年涉台教育读本进行可行性研究,组织涉台专家队伍,就读本结构及内容进行探讨。教育部鼓励各地编写具有当地特色的涉台教育读本,国务院台办等部门协助有关部门审读把关,确保读本的内容质量。同时,进一步加大对涉台教育图书、杂志出版指导与支持,推动涉台图书、杂志进校园图书馆,增加学生了解台湾问题的渠道。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 育 部

2017年12月7日

收藏
(责任编辑:刘潇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