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提案〔2017〕第288号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青少年海洋意识教育的提案”收悉,经商外交部、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现答复如下:
海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资源宝库,加强青少年海洋知识教育,对于建设海洋强国、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特别是在当前我国提出海洋强国战略,规划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建“一带一路”倡议布局下,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海洋知识“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为重点,增强海洋基础知识教育
1.在历史课程教材中加强海洋知识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都要求学生了解历史上中外航海的重要史实,知道海洋政策对国家和世界发展的影响。如,初中历史要求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高中历史课程要求学生了解“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了解海湾战争,认识高技术战争的特点和影响。
历史教材充分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在编写内容上丰富海洋管辖和海洋主权等方面有关史实。教育部组织编写了义务教育《中国历史》教材,今年秋季开学全国初中一年级已经开始使用。通过政权统治、经济贸易、海军建设等视角展现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政府对海洋的管辖。如,课文《秦统一中国》指出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至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介绍了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课后的“知识拓展”介绍了中国的南海诸岛,指出中国人民在南海的活动已有2000多年历史,最早发现、命名和开发利用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对其最早并持续、和平、有效地行使主权和管辖;《三国鼎立》介绍了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船队到达夷州,加强台湾与内地联系的史实;《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宋代经济的发展》介绍了当时的海外贸易;《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介绍了宋元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明朝的对外关系》介绍了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史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介绍了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在“相关史事”栏目中,介绍了历史上我国对钓鱼岛、海南岛、南海四大群岛的行政管辖;《洋务运动》介绍了清朝洋务派进行大规模海防建设、筹建新式海军的史事;《钢铁长城》一课介绍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海军部队,研制和装备多型舰艇、提升现代化水平、保护海疆安全的措施和成就,提到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在“问题思考”栏目中,让学生举例分析为什么旧中国有海无防,而新中国的海军能够保卫祖国的海疆。
正在修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继续加强海洋意识教育,以史实为依托,讲述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南海诸岛等作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历史渊源。下一步普通高中历史教材编写将以修订的课程标准为依据,落实相关要求,进一步强化青少年的海洋意识教育。
2.在德育课程等其他有关学科中有机融入海洋知识和海权意识教育。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品德、地理等基础教育和中职学校相关课程中循序渐进地融入海洋知识和海权意识有关内容。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知道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要求学生“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认识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现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必修部分要求学生“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还专门设有“海洋地理”选修模块,要求学生系统学习“海洋和海洋带”“海洋开发”“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和“海洋权益”等一系列海洋相关知识。正在修订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充实海洋教育有关内容。比如必修模块中明确加入,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运用材料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等内容。“自然地理基础”“区域发展”“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海洋地理”选修模块均涉及了海洋知识和海洋意识教育,要求学生能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解释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等概念,知道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国家安全的影响,能结合近年来发生的海洋争端事件,了解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南海诸岛属于中国的立场和依据,说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性等。
教育部即将发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将包括海洋安全的国家安全教育作为专题教育之一,结合各年龄段学生认知特点,推荐了相关活动主题,如搜集当前中国有领土争端的地域,如钓鱼岛、南海诸岛等的历史,认识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有无可争辩的主权;通过调查、访谈,了解公众对中国领土争端的态度,提出捍卫我国领土,解决领土争端的想法和观点,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意识。相关的职业院校课程,如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等,也注意渗透海洋知识及海权意识教育,切实增强学生爱国意识、国防意识和国家主权意识,将相关教育落细落小落实。
3.在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中安排海洋知识相关内容。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阶段还留出一定的课时空间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当地的特点和需要安排课程内容。一些地方和学校积极开发海洋教育特色课程,加强海洋知识和海权意识教育,增强育人效果。
二、深入开展国家版图意识宣传教育工作
2005年以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牵头中央网信办、外交部、教育部等12部门组成的全国国家版图意识宣传教育和地图市场监管协调指导小组,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领导要求以及《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测绘局等部门关于加强国家版图意识宣传教育和地图市场监管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5号)精神,深入开展国家版图意识宣传教育工作,先后举办了“爱我中国”“祖国在我在心中”“美丽中国”国家版图知识竞赛和少儿手绘地图大赛以及国家版图意识宣传教育“进学校、进社区、进媒体”活动。近5年来,全国共举办各类宣传教育活动5000余次,覆盖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台地区及美国、日本、菲律宾等46个国家和地区,近1.5亿人次,仅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就覆盖6000余所,直接参与人数达200余万人,免费发放宣传资料600余万份。
同时,积极落实地图管理职责,繁荣地图市场,丰富地图产品。一是指导各行业单位编制竖版和横版多种规格、比例尺中国政区地图,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欢迎。但根据外交部意见,目前竖版地图暂停公开发行。二是进一步优化地图公共服务,组织研发的新版标准地图在线服务系统已正式上线运行,除提供包括陆海同比例尺中国地图在内的不同规格、要素、格式的标准地图供社会公众免费下载外,还提供了在线自助制图服务。三是针对地图市场中损害我领土主权、安全和海洋权益等“问题地图”屡禁不止的现状,特别是漏绘南海诸岛、钓鱼岛、赤尾岛等岛屿的问题,每年有重点地开展对地图市场监督管理工作。
三、推进海洋知识教育实践活动
自2015年起,教育部实施的《蒲公英行动计划(2016—2017)》,利用中央专项彩票基金建成150个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项目和12000个乡村少年宫项目,要求各地结合实际将海洋知识教育融入项目建设中;开展“圆梦蒲公英”暑期主题活动,要求各地依托科技馆、中小学科普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等社会资源,组织开展“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活动”等各类科普教育活动,增进青少年对海洋知识的了解和热爱。2016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相关部门密切合作,根据研学旅行育人目标,结合域情、校情、生情,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红色教育资源和综合实践基地等,开展有针对性的开展包括海洋知识教育在内的研学旅行实践活动。
下一步,教育部将组织开展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情况调研,适时修订,进一步做好海洋知识教育。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将积极与外交部沟通协商,适时恢复竖版中国地图的公开发行,并将持续开展国家版图意识宣传,举办好国家版图知识竞赛和少儿手绘地图大赛及国家版图意识宣传教育“进学校、进社区、进媒体”活动,修订《国家版图知识读本》,制作国家版图意识宣传教育课件,大力提升全民国家版图意识。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与支持!
教 育 部
2017年12月7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