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提案〔2017〕第360号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编写国家统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的提案”收悉。经商中宣部、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教育部有关工作
教育部历来重视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同时,要求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将其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基础教育相关学科国家课程教材中,有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得到较充分的体现,相关知识内容有机渗透、分散融入在每个年段、多门学科的课程教材之中。
一是坚持以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学科为重点,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012年,根据中央要求,教育部在全国组织高水平专家编写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以下简称三科)教材,并组织对现行各版本三科教材进行修订。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等中央有关会议的精神,在三科教材编写修订中,进一步加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视选择和使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素材,包括文选、人物、故事、经典语段等。三科统编教材经过多层次严格审查把关、试教试用、广泛征求意见等环节,于2016年秋季学期在全国部分地区投入使用。从使用后的反馈意见看,广大教师认为教材全面落实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育人导向突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适教利学。今年秋季学期,三科统编教材已在全国所有地区起始年级统一使用。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加大三科统编教材使用力度,2019年实现全覆盖。
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按照由近及远、由浅入深、螺旋上升的教材总体设计原则,从家庭—学校—社区—国家生活场域逐步拓展,选取学习素材。主要内容包含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品德修养、法律常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等方面,将知识的学习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介绍了主要传统节日、民歌民谣、历史故事、服饰建筑、科技成就、传统美德等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内容。小学低年段以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文明素养教育为主,通过春节、清明节等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传统礼仪和基本礼节,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小学高年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文字、古代辉煌的科技成就等,开展认知教育,让学生感受各民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贡献,并热爱祖国河山、悠久历史和宝贵文化。初中段进一步重视选择和使用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素材,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交集点,切入当代青少年关心的话题,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呈现。如七年级下册“青春有格”中相对集中的从“行己有耻”“止于至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呈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语文统编教材按照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原则,继续采取“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两条线索相结合的方式编排教材内容。“语文素养”重在培养听、说、读、写基本知识和能力,“人文精神”重在选文的思想性,发挥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以文化人。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统筹安排有关内容,扩大体裁的覆盖面,提高题材的多样性,浸润渗透,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予以加强:一是增加古诗文比例。小学语文古诗文有129篇,其中古诗词112首、古文14篇、古典名著(节选)3篇,除拼音、识字单元外,古诗文占全部选篇的36%。初中语文教材有古诗文132篇,其中古诗词84首、古文41篇、推荐古代名著7篇,占全部选篇的48%;二是增设专题栏目。如小学的“日积月累”栏目,安排了楹联、谜语、谚语、歇后语、蒙学读物等,使学生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初中的“综合性学习”栏目,专门设计了传统文化专题,围绕传统文化中的某个关键词开展资料收集、阅读、讨论、创作、社会实践等活动,以使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从中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历史统编教材按照“点”“线”结合的方式编排教学内容。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唯物史观,了解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中国古代史部分重点反映了有关内容,向学生展现了我国古代辉煌的文明成果和优秀的传统文化,重点介绍了45位文化名人、56部科技文化著作,还设有专门反映传统文化的主题“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使学生通过学习历史,掌握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知识,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及它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二是恢复开设书法课,让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发扬。
为贯彻中央关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2011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将书法课明确列入国家课程,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中,要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开展书法教育。2014年教育部通过了11套《书法练习指导》教材, 2015年审查通过的书法教材投入使用。通过书法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书写基本技能的培养和书法艺术欣赏,既传承了中华优秀文化,又培养了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
二、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有关工作
近年来,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积极组织有关出版单位加强传统文化教材教辅的出版发行,在编写、推广和组织实施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如中华书局从2009年至今,策划出版了7个系列共计87个品种的传统文化读本,在全国400多所学校开展教学实验;从2013年开始,该社组织编写北京、上海、湖南、广东版中小学传统文化教材,并进行区域试用。此外,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等单位也组织出版发行了一批传统文化教材,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效。
三、对提案中有关建议的考虑
提案建议编写专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教育部认为,现行的相关教材中已将传统文化作为重点予以充分体现和加强,下一步,根据中央要求,教育部将统一组织编写普通高中三科教材,在教材编写时,结合新时期新要求,深入进行研究,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内容。同时,我们也鼓励各地根据当地教育实际和文化优势,因地制宜,编写适合当地学生需要的地方课程教材或读本,让学生更多的了解我们的优秀文化。文化部建议可发挥全国文化艺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编写专业艺术类的传统文化教材,供全国艺术职业院校使用。
2017年2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进一步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我们将切实贯彻《意见》精神,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抓住重点领域、重点问题,扎实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
非常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多提宝贵意见!
教 育 部
2017年11月24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