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关于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
第1701号(教育类163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提案〔2017〕第361号

  您提出的“关于重视国民创新意识培养从小学开始增设创新课程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培养创新人才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教育部高度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多措并举提高创新教育实效性。

  一、加强中小学创新教育课程设置

  教育部积极发挥中小学课堂的阵地作用,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置综合课程,如科学、品德、艺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今年初修订颁发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小学一年级起始开设科学课程,分低、中、高三段设计和呈现小学六年的课程目标与内容,突出强调探究学习,融入工程学教育内容,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实践能力。普通高中课程专门设置技术和科学领域,科学领域含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加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

  二、明确相关课程教学要求

  根据课程方案,中小学各学科根据学科特点,对创新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强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如:小学品德课程要求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制小玩具、小礼物或布置环境等来丰富和美化生活”“能根据需要动手做简单的道具、小模型、小物品等来开展活动”;小学科学课程要求学生“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不迷信权威”“尝试制作酸奶、泡菜”等;美术课程要求学生“选用各种材料进行工艺制作(如玩具、风筝、陶艺制作等)的练习”“学会雕、刻、塑等基本雕塑方法”等。2014年,教育部启动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在相关课程标准中进一步强化创新教育要求。如: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在设置“技术与设计”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安排了服装及其设计、智能家居应用设计、电子控制技术、机器人设计与制作、创造力开发与技术发明、科技人文融合创新专题研习、新技术体验与探究等选修模块,学生可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学习,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信息技术课程安排“开源硬件项目设计”等创客教育内容,旨在通过开源硬件项目的设计、实施与作品创作,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与可持续学习能力。

  目前,教育部组织研制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对进一步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独特作用,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纲要明确“创意物化”为4个总目标之一,在中小学各学段提出了具体的学段目标,培养学生实践创新意识,发展实践创新能力。纲要研制工作已经完成,近期即将印发。

  此外,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阶段还留出一定的课时空间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当地的特点和需要安排课程内容。

  三、加强美育工作,推进创新人才培养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新时期加强学校美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提出,2015年起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到2018年,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育资源配置逐步优化,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开齐开足美育课程;到2020年,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

  教育部认真抓好相关精神的贯彻落实,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总体上看,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特别是在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方面,坚持以艺术课程为主体,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对各级各类学校美育的课程目标进行科学定位。明确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纳入学校美育课程,将美育实践活动作为学校美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教学计划,实施课程化管理。指导各地各校进一步明确美育课程目标,完善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深化教学改革,提高美育质量。北京、上海、甘肃等省(市)在中小学加强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教育。山东省探索建立大中小学贯通的美育课程“超市”,推行“选课走班”教学。四川省大力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地方和校本美育课程。

  四、积极开展创新教育活动

  教育部注重加强创新教育指导,创新教育教学方式,鼓励广大中小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勤于思考,探索创新。

  一是开展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今年4月初,会同中国科协、发改委等共同开展“我爱绿色生活——2017年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重点组织开展学习活动、体验活动、调查活动、拓展活动和征集活动五部分内容,创新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引导青少年学习、调查、体验、了解身边的绿色生活情况,形成青少年的绿色生活理念,培养绿色生活方式。引导广大青少年在学习活动的基础上开展拓展活动,进一步增强科学探究的能力。引导广大青少年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是开展科技馆活动进校园工作。“十三五”期间,将会同中国科协、中央文明办开展科技馆活动进校园工作,实施科普场馆科学教育项目培育计划、科普场馆科学教育人才培养计划、科普场馆优秀科学教育资源推广计划,提高科技馆、科技类博物馆和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等科普基础设施的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和发挥科普场馆的科学教育功能,努力提高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增强未成年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积极发挥考试评价的导向作用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2003年开始,教育部启动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作为现行统一高考招生录取的一种补充。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工作,明晰试点定位,主要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考生可根据学校学科选拔要求,结合自身优势,提供高中阶段课程修习情况和相关成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社会公益活动情况以及其他反映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情况的写实性材料供招生使用。近年来,部分高校探索在报名审核中考虑发明专利作为学生特长参考指标之一。

  根据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体部署,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明确将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成果,在社会生活中动手操作、体验经历等方面的写实性材料提供高校招生录取参考,引导评价,关注学生上述方面的素养发展。同时,教育部正在积极推进中考改革,将逐步建立基于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的多元录取机制。学生的发明专利、创新成果可以记录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中,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的参考。各地在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中也有一定的自主招生名额,用于招收具有音乐、美术、科技等特长的学生,为具有特长的学生开辟了升学通道。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与支持!

教 育 部

2017年11月27日

收藏
(责任编辑:刘潇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