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教育部对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2744号建议的
答复(摘要)

  课程承载着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教育部高度重视课程设置和统筹管理,科学制定课程标准,并根据社会发展新变化不断推进课程改革,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

  一、修订课程标准,合理控制课程容量和难度

  控制中小学生学业负担是教育部始终关注的问题。2001年印发的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多年的改革实践中,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工作者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大范围引导了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式转变,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也发现了一些需要进一步提高与完善的地方,如有些学科容量偏多,难度偏大的问题。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推进课程改革的要求,2011年,教育部修订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此次修订工作,对课程容量和难度进行了深入调研、反复论证,明确了修订的原则和重点之一是要坚持减轻负担、控制课程容量和难度。修订过程中,课程标准修订组深入教学一线跟踪研究,广泛听取和征求一线教师及专家等各方意见。并对课标的科学性、适宜性组织进行审议,特别强调了对各学科课程内容容量和难度的整体把关。此次课程标准修订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出发,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容量和难度。在课程容量控制上,大部分学科进一步精选了内容,减少了学科内容条目。在课程难度控制上,有些学科直接删去了过难的内容;有些学科降低了一些知识点的学习要求,从“认识”和“理解”调整为“了解”;有的学科对难度较大又不宜删除的内容,以“选学”方式处理,既增加课程弹性,也控制了难度;还有些学科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当调整了不同学段的课程难度,使梯度要求更加清晰,更好地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

  课程标准是体现学习难度的一个方面,实施中受考试、教师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教学环节上增加内容,拔高难度,可能导致课业负担过重。有效解决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等多方共同努力。据对课程标准容量和难度的国际比较研究表明,我国义务教育理科的课程容量和难度在世界范围处于中等稍高的水平。当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实践中可能还存在一些不足,下一步,教育部将组织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更加合理控制课程容量和难度。

  二、弹性规定课时

  我国中小学课程方案明确规定了学生在校时间,包括在校学习时间、活动时间、周课时数等,对每门课程占九年总课时数的比例作出了弹性规定。考虑到各地教育基础不同,差异较大,对每节课上课时间、课间休息时间和每门课程的具体课时数没有统一的硬性规定,允许各地和学校结合自身实际自主确定课时比例和每节课的时间。

  总体看,目前小学一般每节课40分钟,中学每节课45分钟,课间休息10分钟。这是实行班级授课制以来中小学长期实践所形成的惯例。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教育改革提出新要求,各地对此进行了改革尝试。如,有的学校适当压缩上课时间,安排大课间休息时间,时间半小时左右,组织学生跑步、做操,或者让学生自由活动。有的学校将长短课交替安排,长课每节课达90分钟,或者两节课连排,以满足探索性学习的需要。

  课时长短还要考虑中小学课间休息和活动时间,应当依据校舍设施、学生年龄、体育锻炼等方面的因素综合加以考虑,兼顾学习和活动两个方面的需要,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健康和必要的休息,尤其是要方便学生上卫生间、喝开水,满足学生的日常生活需要。学校可在学生学习、活动、睡眠时间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做切合实际的调整,对课时不宜做硬性的统一规定。

  三、加强对学校课程的统筹管理

  教育部对学校课程的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提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区实际,制订本省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规划地方课程,报教育部备案并组织实施;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可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特别强调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进行指导监督。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则明确了地方与学校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

  下一步教育部将继续采取措施对中小学课程教材建设进行科学规划,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材编写、出版等方面的规范管理。

收藏
(责任编辑:刘潇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