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建议〔2018〕第162号
你们提出的“关于将友善动物伦理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教材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教育部高度重视对青少年开展动物保护教育。动物和人类共同分享着同一个地球,文明、人道地对待动物本质上也与人类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从义务教育阶段到高中阶段,保护动物、善待动物的主题教育持续贯穿始终,并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认知特点而有所侧重,着力培育青少年尊重生命、关爱弱势、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落实“和谐”“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相关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多门课程将动物保护教育纳入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关心爱护生物,理解人与自然共存的重要性。《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培养“爱护动植物”观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通过阅读浅近的童话、预言、故事,激发学生对美好情境的向往,关心自然与生命。《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领悟各类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认识生命形态的多样性,理解人类生命离不开大自然的哺育,建议以“我们身边的动植物伙伴”为主题,观察每个物种及每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体会生命世界的神奇。
二、义务教育教材有机融入相关内容
道德与法治教材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培育学生友爱动物观念。如一年级下册落实相关要求,在第二单元“我和大自然”中专门设置“可爱的动物”一课,有“我和我的动物朋友”“怎样才是真喜欢”等章目,唤起儿童对身边动物的亲近感、共在感,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爱护动物。
语文教材通过精选人与动物的人文主题和典范文章,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如五年级上册《珍珠鸟》一文描写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的小故事;六年级《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倡导“照顾好这片土地上的动物”;七年级上册收录郑振铎的《猫》,叙述三次养猫的经历,启示平等地对待生命;《动物笑谈》则从科学家视角叙述了与动物有关的趣事。
生物教材七年级下册(人教版)安排学生调查身边环境中的生物,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到生物与人类共享一个共同家园,应当爱护动植物、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高中课程开设动物福利专题教育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感,主动向他人宣传关爱生命的观念和知识。选择性必修模块2“生物与环境”要求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选修课程专门设置“动物福利”模块,明确指出人道地对待动物本质上也与人类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要求集中进行动物福利教育,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动物的道德伦理观念,在义务教育基础上形成补充发展。
四、下一步工作
接下来,在高中各学科教材编写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等工作过程中,教育部将加强研究,更好地融入友善对待动物的相关教育内容,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配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合理传承仁民爱物、天人合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自觉树立和践行和谐、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共建和谐社会。
感谢你们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教 育 部
2018年9月3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