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建议〔2018〕第164号
你们提出的“关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及优秀企业家精神的建议”收悉,现就涉及教育部业务部分答复如下:
教育部历来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中小学生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提出,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同时,要求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将其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
一、统编教材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2017年,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教材开始在全国义务教育起始年级投入使用。三科教材编写十分注重结合学科特点和不同年龄段学生认知特点,通过精选相关学习内容,设计栏目练习,采用多样的呈现方式等,努力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感染力。
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介绍了主要传统节日、民歌民谣、历史故事、服饰建筑、科技成就、传统美德等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内容。低年段以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文明素养教育为主,通过春节、清明节等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传统礼仪和基本礼节,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高年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文字、古代辉煌的科技成就等,开展认知教育,让学生感受各民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贡献,并热爱祖国河山、悠久历史和宝贵文化。
语文统编教材统筹安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扩大体裁的覆盖面,提高题材的多样性,浸润渗透,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予以加强:一是增加古诗文比例,小学语文古诗文有129篇,初中语文教材有古诗文132篇;二是增设专题栏目。如小学的“日积月累”栏目,安排了楹联、谜语、谚语、歇后语、蒙学读物等,使学生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综合性学习”栏目设计了中华传统节日等专题。初中的“综合性学习”栏目,专门设计了传统文化专题,围绕传统文化中的某个关键词开展资料收集、阅读、讨论、创作、社会实践等活动,以使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从中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历史统编教材中国古代史部分重点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学生展现了我国古代辉煌的文明成果和优秀的传统文化,涉及的历史文化名人40多位,科技文化著作有30多部,还设有专门反映传统文化的主题“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使学生通过学习历史,掌握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知识,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及它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二、实践活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017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教材〔2017〕4号),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题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引导学生通过考察探究、体验操作等方式,深入理解并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为了改进和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教育部积极部署举办“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及“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大型公益活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知识竞赛,大力推动各地各校拓展教育空间,通过讲故事、文艺演出、校园广播、阅览室、班团活动等多种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教基一〔2016〕8号),明确提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加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通过研学旅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部要求各基地要将研学旅行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突出祖国大好风光、民族悠久历史、优良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成就,根据不同学段的研学旅行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发多种类型的活动课程。教育部还将建设研学旅行网站,促进基地课程和学校师生间有效对接。
三、下一步工作
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要求,以课程教材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中小学教育教学全过程。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同配合、完善督导评价,逐步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长效机制,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广大中小学生心中落地生根、发扬光大。
感谢你们对教育事业的关心与支持!
教 育 部
2018年9月3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