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建议〔2018〕第270号
您提出的“关于将‘红船精神’纳入全国中小学教学课程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红船精神”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和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加强“红船精神”教育,是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对此,我部整体部署、科学规划、明确要求、扎实推进。
一、系统融入中小学课程教材
1.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教材明确了学习要求。在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课程教材中强化革命传统教育。如小学道德与法治通过实践体验等教学活动方式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推荐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观看有关影视片、学唱抗日救亡歌曲等,要求学生“知道中国人民,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救亡图存的抗争事例,爱戴革命先辈,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初中语文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初中历史加强中国近代历史和党史教育,要求学生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的史实,开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等专题。教育部统编的《中国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一课“相关史事”栏目提到中共一大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完成了会议议程,这艘红船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
2.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等课程进一步强化相关要求。语文、历史、思想政治、音乐等课程强调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政治认同,努力培养学生逐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例如,语文必修课程要求注意选择反映革命文化等作品,通过实地考察纪念馆、革命遗址等,深化认识。在此基础上,设立“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两个专题任务群,集中学习研讨。要求广泛阅读与深入精读相结合,推荐了毛泽东诗词,以及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艾青等一批作家反映革命传统的作品,让学生充分体会崇高的革命情怀。历史课程要求学生系统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程,“认识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还增设“老兵的故事”主题活动,让学生感悟在历史大背景下普通人物的所思所为,体会革命军人崇高的精神境界。
3.鼓励地方、学校开发开设特色课程。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还留出一定的课时空间,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当地特点安排课程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北京市第80中学开设了“党史题材电影的赏析课”、党的知识系列讲座等,重庆市江津区委宣传部与江津中学联合开发了《红色基因代代传》等系列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课程,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学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二、加强学生实践体验教育
2017年,教育部研制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了课程目标、活动形式,并分学段推荐了实践活动主题,引导学校充分结合当地纪念馆、革命遗址等教育资源,组织学生通过考察探究、体验操作等方式,开展“红领巾心向党”“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场所”“少年团校”“走进社会实践基地”“业余党校”等活动。
各地各校充分利用文化馆、纪念馆、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景点等资源,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开展形式多样的革命传统实践教育活动。如2018年教育部组织开展了“寻访红色足迹”“英雄在我心中”等“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组织中小学生到革命历史遗址、革命历史博物馆、革命先辈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场所参观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学习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加深对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的感悟,传承红色基因;通过宣传英雄模范人物事迹,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阅读英雄革命家书,走访革命后代,举行歌咏比赛和文艺演出等,引导学生铭记英雄,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传承和弘扬无私无畏、精忠报国的英雄精神。
除此之外,教育部还要求各地各校结合各种节日、纪念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如利用“五一”“五四”“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节日,红军长征胜利、“七七事变”“九一八事变”“一二九运动”等纪念日,开展主题校(班)会、团(队)会,请革命先辈和各行业的英雄模范作报告、讲故事,组织学生观看反映伟大民族精神的影视片,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瞻仰革命圣地和遗址,祭扫烈士墓;组织开展集中体现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的经典格言、诗词诵读、歌咏比赛活动。
今年,教育部将启动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情况调研,在此基础上,组织进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工作,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课程中相关教育内容要求。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合格。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教育学在内92个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特别突出强调了对人才培养“德”的要求,根据各专业不同特点,明确提出了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和要求。2018年1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首次正式推出了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开展“慕课思政”,建设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一批精品思政慕课,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等,并向世界传播。下一步,我们将鼓励各高校进一步采取有力举措、加快推进高校“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主要从两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一是加强师范生相关内容教育。通过在师范院校开设国学特色通识课程、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等,提振广大师范生的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二是在高等院校中积极组织展开教师骨干研修、课程轮训。在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培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高校辅导员骨干培训中加大“红船精神”教育内容比重。
在今后的工作中,教育部将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对青少年的革命传统教育,增强革命传统教育的实效性,使革命传统在广大中小学生心中落地生根、发扬光大。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与支持!
教 育 部
2018年9月30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