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建议〔2018〕第271号
您提出的“关于‘急救’培训知识列入中学、大学必修课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结合大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教育部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加强大中小学生急救知识和技能教育。
一、将急救知识纳入大中小学健康教育内容
2008年印发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规定中小学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安全与避险”等五个领域,具体内容是发生紧急情况,会拨打求助电话;基本急救知识内容,如简单止血方法(指压法、加压包扎法);中暑的预防和处理;溺水的应急处理;骨折简易应急处理知识(固定、搬运)等。2017年印发的《普通高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将心肺复苏、创伤救护等院前急救技能作为大学生健康教育重要内容,要求高校通过多渠道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二、在中小学相关课程中系统渗透急救知识
1.在中小学相关学科课程中明确要求。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体育与健康、生物等学科课程不同程度提出了学习要求。小学科学课程中将生命科学作为主要的学习领域之一,要求学生学习触电、溺水、异物堵塞气管、蛇虫咬伤等急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求学生“知道在紧急情况下的逃生或救助办法”,建议学生“从防火、防盗、防触电、防中毒、防溺水、防雷电等方面,查找有关安全的小常识和发生安全事故的案例,以知识竞赛、设置情境等方式,学习、演练自救互救方法”等。初中生物课程要求学生能够“运用一些急救的方法”“模拟练习人工呼吸或止血包扎”等。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求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安全运动、保护他人和自我保护的方法以及常见运动损伤的紧急处理方法,基本掌握溺水的应急处理方法”。
2017年修订印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进一步使学生意识到急救措施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应对常见的突发伤害事件的急救处理方法。如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必修模块要求学生掌握并运用安全运动、突发事故等知识与方法,如心肺复苏、溺水救护等知识与技能,“掌握并运用安全避险的知识与方法,如拥挤、暴恐事件等紧急情况下的避险和急救常识”。地理、化学等课程也结合学科特点,提出了相关学习要求。
2.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实践能力。2017年9月研制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将加强青少年自护急救教育纳入了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中,结合不同学段学生年龄特点,推荐了安全使用与维护家用电器、制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及演练等主题活动,指导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加强急救能力的培养。
此外,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阶段还留出一定的课时空间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当地的特点和需要安排课程内容。许多地方和学校积极开发生命教育、健康教育、医疗急救等特色课程,增强育人效果。下一步,将组织义务教育课程修订,进一步完善相关要求。
三、加强高校应急救护培训
为提高高校救护师资水平,推动大学生救护知识培训工作,教育部2011年举办了两期高校现场急救骨干培训班,140所高校卫生保健机构负责人及医务人员参加了培训;2012年、2013年教育部体卫艺司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训练中心联合举办了两期高校红十字生命健康安全教育师资培训班,对120余名高校有关人员进行了应急救护理论和实际操作培训。通过此类骨干培训的示范引领,有效推动了高校院前急救工作的开展。另外,各地省级或地(市)、县级红十字会和教育部门也按照有关文件要求,积极开展应急救护进校园活动。
下一步,将继续推进在大中小学生中进行应急急救宣传教育,开展学校应急急救工作。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与支持!
教 育 部
2018年9月30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