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第0013号(教育类006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提案〔2018〕第190号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多语种课程建设与招考改革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面对世界多极化加速推进,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各种文明交流互鉴的形势,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实施“一带一路”等一系列国家战略,亟须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教育部始终高度重视,科学规划外语课程建设,为国家外语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一、结合实际设置中小学外语课程

  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中小学课程强调基础性。2001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在小学和初中设置外语课程,结合我国的实际,规定“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一般为三年级”“初中阶段开设外语课程的语种,可在英语、日语、俄语等语种中任选一种。外国语学校或其他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第二外语。”在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中规定高中“外语包括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学校自主选择第一外语语种。鼓励学校创造条件开设第二外语,努力满足学生差异化外语学习需要。上述课程设置的考虑主要有三个:一是中小学特别是小学,学生认知能力有限,语文与外语同时学习,许多学生反映易将拼音与外语的字母混淆,学习难度较大。二是学生学习外语多考虑未来发展方向,目前,英语学习仍然是多数学生和家长的主要愿望。三是高校外语专家建议,中小学多语种外语教师比较缺乏,中小学阶段先学习英语,进入中学特别是大学再开始学习非英语语种,学生的学习动机更明确,学习能力有一定基础,学习效果能够得到保证。

  2017年底,根据高考语种设置,在已经颁发实施的英语、日语、俄语课程标准基础上,充分参考其它国家相关语言课程设置要求和《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等,教育部研制颁发了首个普通高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课程标准,明确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目标、语言技能、学业质量要求和教学、评价建议等。考虑到一些地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同程度开设了这三个语种的课程,在课程标准中,对小学或初中开设该语种课程也提出了指导性建议,对义务教育阶段开设相应语种课程提供了重要参考。根据课程标准,英语、日语、俄语等均有经国家审定通过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等编写的初、高中教材,目前,普通高中教材正在修订中,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教材也将开始编写。

  今后,教育部将指导各地各校全面贯彻落实课程方案和外语学科课程标准,在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打好学生共同基础的同时,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开设多语种外语课程,开展多语种外语教学,为培养更多更好的外语人才,全面提升国民素质打下坚实基础。

  二、多种形式促进多语种外语教学

  各地各中小学校在外语教学方面具有不同的地域优势和传统特色,也有不少可以借助的校外教育资源,不少学校在开展多语种教学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如:各地外国语学校等外语特色中小学,普遍开设了多语种外语课程,并采取外语演讲、竞赛和社团等多种形式开展教育教学,有效提高学生多语种语言能力。一些外语院校附中、附小依托高校资源,开展多语种教学,形成了办学特色,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好评。还有一些地区,建立了区域性中小学外语教学促进机制,如东北地区突出日语、韩语、俄语等小语种优势,在许多中小学开设了相应的课程;北京市立足国际化大都市定位,在海淀区成立多语学校联盟,由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等24所中小学参加;河北石家庄外国语学校、天津外国语大学附中和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学校也成立三校多语种外语教育联盟,共同研讨推进多语种语言学习。这些中小学推动多语种教学的举措,在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扩大了学生国际视野,增强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和沟通能力。

  三、进一步推进多语种外语考试改革

  按照党中央决策,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高考“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外语考试要“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教育部高度重视多语种外语高考改革。一是高考除英语外,还开设有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5个小语种。各小语种和英语一样,配备有专职学科秘书,专门负责小语种的各项工作。二是充分照顾小语种的实际情况,高考命题时小语种试卷的难度要比英语容易5至10个百分点,这一政策已执行多年;三是和英语同步,积极研究推进小语种的考试内容改革,包括一年两考、加强听、说能力的考核,等等。

  2.积极推进普通高中外语学业水平考试。根据国家高考综合改革总体部署,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将包括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在内的外语科目均列入学业水平考试范围,作为学生毕业重要条件。学业水平考试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考试内容、进行命题。

  2014年以来,高考综合改革已陆续在上海、浙江、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等地实施,教育部和各地积极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部署,积极推动外语两次考试和考试内容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2018年,还将有新的省份启动高考综合改革,教育部和各地将继续关注小语种的考试工作,继续深化改革,支持小语种与英语实现共同发展,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四、加强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

  (一)工作总体部署。一是印发了《关于加强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并提出了加快培养国家急需非通用语种人才、改进非通用语种专业招生、创新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机制等6项主要任务近20项举措,对加强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工作、更好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作出总体部署。二是组织召开了加强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工作座谈会,部署交流高校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工作。三是制订包括非通用语种专业在内的外国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了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师队伍、教学条件、质量管理等方面的要求。该标准是外国语言文学类各专业应该达到的质量标准,是设置本科专业、指导专业建设、评价专业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

  (二)加快非通用语种急需人才培养。一是开设急需语种新专业。开辟“绿色通道”,支持鼓励有条件的高校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需要,积极开设非通用语种本科新专业。推动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开设非通用语,2015年支持开设亚美尼亚语、马达加斯加语、格鲁吉亚语、阿塞拜疆语、阿非利卡语、马其顿语、塔吉克语7个非通用语种专业,2016年支持开设11个非通用语种专业。目前我国高校开设非通用语种数达76个,基本实现已建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至少一种官方语言全覆盖,到2020年,力争开设非通用语种数达100种,实现172个与中国建交国家的官方语言教学全覆盖,人才培养取得显著进展。二是扩大急需语种专业布点。修订实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鼓励高校自主设置非通用语种本科专业。目前共在中国传媒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180余所高校设置了460多个非通用语种本科专业点。

  (三)深化非通用语种本科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一是创新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健全了教育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等多部门统筹培养使用非通用语种人才的机制。推动高校建立校内交叉培养、校外协同培养、国际联合培养的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新机制。二是加强教材和课程建设。遴选《印地语教程》《缅甸语教程》《波斯语教程》《乌尔都语基础教程》《希伯来语教程》等一批外语非通用语种类教材分别列入“十一五”“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重点支持延边大学等高校建设了“基础朝鲜语”“基础泰语”等一批外语非通用语种类国家级精品课程。2017年7月,印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7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工作的通知》。2018年1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认定了包括“日语与日本文化”等在内一批490门国家精品在线课程,推动了多语种慕课课程的建设。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非通用语种专业任课教师培养培训和国际交流工作的力度,提升任课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四是加强实践教学。依托教育部、财政部“十二五”期间联合实施的“本科教学工程”,重点支持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4所高校与新华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协同建设非通用语种类国家级大学生校外教育实践基地。

  五、加强多语种教师资格认定

  2011年,教育部启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迄今,试点已涵盖除内蒙古、西藏、新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外的28个省份。为促进多语种教育的发展,满足试点省份广大考生对开考日语、俄语等多语种学科的需求,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印发了《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关于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等学科的通知》(教师司函〔2017〕41号),自2017年下半年开始,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初中、高中、中职文化课类别增设“日语”和“俄语”学科。下一步,各省(区、市)如需增加小语种科目,先上报教育部,研究后统一发文部署,逐步加强中小学多语种教师队伍的建设。

  感谢你们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教 育 部

2018年9月28日

收藏
(责任编辑:刘潇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