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提案〔2018〕第193号
您提出的《关于夯实中小学校国际理解教育 培育学生国际理解核心素养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如您所说,我国中小学生国际理解教育确实存在一些偏差。对此,教育部近年来加强了有关方面的规范和指导。
首先,强化国际理解教育的正确导向。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规定“着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努力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国际视野,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强调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全面发展。2016年,教育部委托有关专业组织研制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阶段性研究成果),对国际理解教育要求做了细化,提出以下几个重点:“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对地方和学校的国际理解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
其次,将中小学生的国际理解教育要求落实到相关课程中。外语课程是国际理解教育的主要载体。如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将文化意识列为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指出“文化意识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来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要求学生能“获得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形成自尊、自信、自强的良好品格,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等。其他课程也结合学科特点融入国际理解教育要求。如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安排“认识国情,爱我中华”专题,要求学生“以世界地图为依托,开展‘我在地图上旅行’活动”“分组收集不同国家、民族和区域的独特文化,认识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再如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规定“选择中外著名艺术家或当代美术现象进行专题研究,在调查、分析和讨论的基础上撰写评论文章,并通过演讲、展示等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还推荐了教学与评价案例:“《蒙娜丽莎》为什么是经典名作”,对学生图像识别、审美判断、文化理解等学科素养培养进行具体指导。
第三,对国际理解教育的评估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2016年,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中,为确保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的科学性、可行性,修订组组织各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测试研究,其中包括国际理解素养的测试。该项测试在素养测评框架建构、试题研制、施测及评分标准研制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资料,为素养测试的深入研究积累了经验。此外,一些地方和学校也进行了相关研究。如深圳提出中小学生“八大素养”培养目标(国际理解是其中之一),并委托有关专业组织对学生“八大素养”发展情况进行评估,探索建立素养测评报告制度。
下一步,教育部将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加强对素养测评的研究和指导,同时对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进行必要的规范和引导,注重在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中“讲好中国故事”。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与支持!
教 育 部
2018年9月30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