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提案〔2018〕第194号
您提出的《关于把垃圾分类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教育部历来高度重视增强学生文明素质教育,把垃圾分类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强相关教育。
一、有机融入中小学课程教材
1.中小学道德与法治、科学等学科课程中提出明确要求。小学阶段通过生活体验、活动参与等方式,注重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求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尝试一物多用,废物利用”。例如,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我们不乱扔”一课中,告诉学生要将垃圾分类整理,并以图片形式告诉学生可以将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两类。四年级上册“变废为宝有妙招”一课中,介绍了日常生活可见的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医疗垃圾、建筑垃圾四类垃圾,以及垃圾分类的常用标志,如可回收物、废纸类、废塑料、废玻璃、废金属、废纺织物、废瓶罐,并举例让学生辨别哪些垃圾是可回收再利用的资源。这一课还介绍了生活中其他的垃圾分类方法,如将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并简要分析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017年修订印发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内容融入其中,强调对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培养,如在5-6年级要求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一些可回收或可再利用的资源,树立回收或再利用资源的意识”,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调查日常生活中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物品重复使用等情况”相关活动等。2017年秋季学期,全国小学一年级开始开设科学课。不同版本一年级科学教材中,对垃圾分类也有所体现。如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在“常见材料”一课中,要求学生了解废旧物体的分类。
初中阶段通过实践体验、观察实验、科学探究等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垃圾分类回收意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能力。初中生物课程列举关于生活垃圾处理的案例,要求学生利用普通花盆、沙子、土壤及生活垃圾,设计实验,探究哪些垃圾可能被自然降解,哪些垃圾不能被自然降解;设计问卷,调查每个家庭对生活垃圾中可再生利用的垃圾的处理方式,写出调查报告。初中化学课程要求学生“认识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和回收金属的重要性”,并提出“调查家庭金属垃圾的种类,分析其回收的价值和可能性”等活动与探究建议。
高中阶段通过科学探究、分析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与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培养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017年修订的普通高中化学、地理等学科课程标准中,进一步强化了相关要求。如化学课程要求学生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识,设置“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建议选择垃圾及废弃物的分类、回收处理与循环利用等环境问题与处理情境素材。地理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的关系,增强保护资源与环境的意识,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设置环境保护选修类课程,鼓励学生走访调研垃圾分类情况等。
此外,义务教育阶段还留出一定的课时空间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当地的特点和需要安排课程内容。地方和学校可以利用相应课时空间,加强废弃物回收教育,增强育人效果。、
今年,教育部将启动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情况调研,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工作,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课程中相关教育内容要求。
二、明确中等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课程要求
一是推动各地各职业院校开好、上好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等课程,将垃圾分类知识教育渗透教学过程。
二是引导高校建设好生态文明课程,使大学生成为绿色文明的先行者。在2017年认定的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中,《生态文明——撑起美丽中国梦》《环境污染事件与应急响应》等课程,为学生和社会大众提供了在线学习资源,有效推动垃圾分类等知识普及教育。
三、积极开展大中小学生德育实践活动
一是出台《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学校组织学生通过考察探究、职业体验等形式,开展实践教育活动,推动实行垃圾分类,引导学生养成低碳环保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指导各地组织中小学和幼儿园开展以爱护环境、垃圾分类为主题、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并组织开展有关垃圾分类的社会调查和志愿服务行动。如上海市开展了“绿箱子”环保公益行动,成立了“绿箱子”学生环保社团,目前已覆盖至上海的中小学校、幼儿园、社区街道。二是加强职业学校环保教育实践,深入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学习签署践行活动,倡导“讲文明,重修养”“辨美丑,立形象”,坚持知行合一,引导学生将公约内容转化为实际行动。举办了第十三届“文明风采”竞赛活动,推动学生文明习惯和文明行为的养成。指导各地各校以世界环境保护日为平台,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宣传垃圾分类知识。三是支持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动力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有关部门、单位举办“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通过大学生节能环保相关竞赛等活动,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不断提高教师相关教育的能力与水平
教育部高度重视垃圾分类知识教育。在师范院校小学教育、地理科学等专业的课程中纳入垃圾分类教育的内容,促进师范生系统了解和掌握垃圾分类教育有关知识,提高开展中小学垃圾分类教育的专业能力。鼓励师范院校通过开设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环境教育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等多种活动普遍提升师范生垃圾分类知识技能。同时,在“国培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将垃圾分类教育相关内容纳入科学、地理等学科教师培训课程,提高教师垃圾分类知识教育的能力。
下一步,教育部将结合中小学开展垃圾分类教育的需要,进一步推动落实教师专业标准和《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不断提高中小学教师开展垃圾分类教育的能力与水平。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与支持!
教 育 部
2018年9月28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