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提案〔2018〕第195号
您提出的《关于在全国中小学校设立交通法规必修课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在中小学开展交通法规教育,提高中小学生防范交通事故和面临交通事故应变的能力,最大限度的减少交通安全事故对中小学生造成的伤害,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国家高度重视交通安全教育,根据中央有关要求,已将交通法规学习内容融入中小学有机融入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切实增强交通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一、在相关课程中开展交通安全教育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中有机融入了大量交通法规知识和交通安全知识的学习要求。
1.中小学道德与法治等学科课程教材有关要求。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从行为习惯、知识教育、法律责任等方面入手,着力提升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在小学1-2年级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和安全标志,遵守交通规则。不到危险的地方去玩,避免意外伤害”等;在小学3-6年级要求学生“了解本地区交通状况,知道有关交通常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安全”等,教材中设置《安全记心上》《生活离不开规则》《认识公共生活》《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等,重视学生交通规则意识和民主法治观念的养成。小学道德与法治还单独安排一学期专门开展法治教育,在《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我们受特殊保护》等课中指出,过马路要遵守交通法规,并列明需学习的相关法规及条款,即《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等。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求学生“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积极遵守公共秩序”,分析违法行为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危害等。2017年修订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要求学生通过了解政府关于交通管理等的规定和举措,树立包括遵守交通规则在内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在日常生活中依法维护权利、承担责任的意识等。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着重从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入手。如小学1-2年级要求学生“过十字路口时不闯红灯,走斑马线”“乘汽车时系安全带,头、手不伸出窗外”等;小学5-6年级要求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危险标识”等。7-9年级学生应“在日常生活中走路、骑车以及特殊气候(如下雨、下雪、大雾等)条件下注意安全” ,等等。
2.通过实践活动课程增强相关教育。2017年,教育部研制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要求学生通过考察探究、职业体验等形式,树立规则意识。结合不同年级学生认知发展特点,推荐了交通知识教育主题活动,如1-2年级“寻找生活中的标志”,3-6年级“找个岗位去体验”,中学“交通秩序我维护”“学校和社会中遵守规则情况调查”“家乡交通问题研究”“考察当地公共设施”等。
此外,义务教育阶段还留出一定的课时空间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当地的特点和需要安排课程内容。地方和学校可以利用相应课时空间,加强交通法规教育,增强育人效果。
今年,教育部将启动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情况调研,在此基础上,组织进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工作,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课程中相关教育内容要求。
二、丰富交通法规教育形式
一是开展应急疏散演练。2014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要求中小学校每年至少要开展1次应急疏散演练。二是开展安全法规教育活动。教育部会同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开展2018年水上交通安全知识进校园活动的通知》,针对交通安全等热点问题进行专题部署。三是建设交通安全教育基地。2009年以来,公安部会同科技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实施“国家道路交通安全科技行动计划”,设立了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专项课题,研发了一系列以互动体验为主的新型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系统和装备。结合课题推广要求,各地已建设交通安全游戏体验基地、儿童交通安全情景教育基地、安全驾驶模拟训练教育基地和事故案例3D警示教育基地等200余个,切实增强了交通安全教育的趣味性、互动性和体验性。
今后,教育部将积极会同相关部门,持续加强中小学生交通法规教育,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切实增强教育效果,培养学生交通安全意识。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与支持!
教 育 部
2018年9月30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