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提案〔2018〕第199号
您提出的《关于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强编程教育的提案》收悉,经商中国科协,现答复如下: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必要基础。近年来,教育部、中国科协等部门高度重视采取多方面措施加强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1.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提明确的学习要求。2017年9月,教育部研制印发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明确规定了小学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要求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并制作有一定创意的数字作品。运用常见、简单的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于学习和生活”。《指导纲要》中专门推荐了信息技术学习的内容,如“趣味编程入门”“程序世界中的多彩花园”“手工制作与数字加工”等15个主题活动,突出了编程学习的有关内容。
根据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关要求,一些社会实践基地或单位组织开展了丰富多样的信息技术学习交流活动。如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自2015年起,连续三年组织开展了全国青少年创意编程活动,6万余名青少年参加,累计收到各类创意编程作品一万余项。各省(区、市)也组织开发了相对独立的信息技术学习资源,有的省(区、市)还将信息技术列为地方课程,编写了教材。如山东省已完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创意编程教材编写,供全省中小学生使用。
2.各学科课程有机融入信息技术教育。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的整合,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突破时空界限,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密切合作,提高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如《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进行科学探究,通过互联网收集数据,利用动画技术创设问题情境”等,注重网络资源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开发和利用。再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强学生的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评互改的机会”,学校要建构“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平台,拓展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空间,支持和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基于课程标准实施需要,各地和学校加快了数字校园建设,积极探索“互联网+”条件下人才培养新模式。
为加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教育部还组织开展了覆盖我国东中西部不同地区的5万多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测评,通过科学、系统的测评,掌握不同学段学生的信息素养发展情况,为改进信息技术教育过程提供有效反馈。
3.加强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根据实际需求,鼓励支持师范院校开设计算机课程,为中小学编程教育培养专业教师。在培训方面,目前中小学编程教育相关课程主要由科学、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学科教师承担的,“国培计划”中每年培训相关“种子”教师400人。
4.加强与校外科技场馆的联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整合社会资源,投入支持、探索开发、集成共享适用于我国青少年及科技教师的优质信息技术活动资源,特别是为农村学生参与活动提供更多渠道和平台。今年,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将面向全国各地中小学校和校外科技教育场所择优遴选1000个基层机构作为2018年“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科普活动推广示范单位”,运用配发的编程课程和资源包等组织教师及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编程教育和人工智能科普活动,让更多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青少年与发达地区获得同样的学习机会和展示平台,带动更多的中小学校和校外科技场所关注和参与编程和智能设计,推动相关知识技能的普及。
下一步,我们将以国务院颁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为重要契机,组织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加强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强化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及有关教研活动,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中有关编程教育要求落到实处。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与支持!
教 育 部
2018年9月28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