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第2014号(教育类205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提案〔2018〕第200号

  您提出的《关于中小学加设“独立及协作课程 塑造坚强人格”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强化学生独立思考、创新精神、协作沟通能力的培养,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意义重大,教育部对此高度重视,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把党的教育方针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具体化、细化,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2016年有关专业组织接受教育部的委托,研制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包括三个方面(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六大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和批判质疑等十八个要点,并对有关要点做了细化描述,如“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具有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等,作为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人才培养各环节的主要依据。

  中小学各门课程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遴选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改革考试评价,全面落实独立思考、创新精神和协作沟通能力等素养要求。如中小学数学课程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通过观察、猜想、建模等方式方法,分析并解决有关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交换自己的想法,体验克服困难、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言必有据等良好品质。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供了这样一个课例(小学低年级):“上学时间”“让学生记录自己在一星期内每天上学途中所需要的时间,并从这些数据中发现有用的信息”。该课例改变了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方法,强调了学生对日常学习生活进行持续的观察、记录,用统计图等方法进行整理,这样的数学学习过程也就变成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做事等良好品质的过程。再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将“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养成合作意识与能力”等作为重要课程目标,通过上体育课、安排阳光体育活动,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项目,并坚持锻炼,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通过组织打篮球、踢足球等团队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抗打击能力;通过教给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保护他人和自我保护的方法以及常见运动损伤的紧急处理方法等,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此外,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方面提出了学习要求。

  2017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该课程从小学至高三各年级开设,注重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将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让学生参加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活动,特别强调“为学生自主活动留出余地”“提高学生创意实现能力”,鼓励“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活动,“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突破时空限制,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密切合作”。该课程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下一步,教育部将加强对学校和教师的指导、培训,通过改进教学和考试评价等,将独立思考、团结合作、创新精神等人格培养要求落到实处。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与支持!

教 育 部

2018年9月30日

收藏
(责任编辑:刘潇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