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提案〔2018〕第420号
你们提出的《关于大力推动绿色包装的提案》收悉,现就涉及教育部业务部分答复如下:
教育部高度重视在大中小学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增强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建立对环境的正确价值观。2003年发布的《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指出“环境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导学生全面看待环境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环境素养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指南》对1-12年级的环境教育目标作出了具体要求,其中就包括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参与环境相关的社会决策的要求。
中小学德育、生物、地理等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均落实了“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养成保护环境的观念”的要求。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本地区生态环境,参与力所能及的环保活动,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进行实地调查,说明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危害。通过板报、标语、广播等形式进行环境保护宣传,并在校内开展诸如节水、节能等活动。可以向有关部门提出环境保护的建议”等。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教材,将环境保护教育贯穿始终,在不同学段分别安排了“我和大自然”“绿色小卫士”“让生活多一些绿色”“爱护地球 共同责任”“建设美丽中国”等内容,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将“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作为一项课程目标。《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社会责任”作为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要求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生态意识,参与环境保护实践。设计了选择性必修“生物与环境”模块,要求学生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为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形成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和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奠定基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与社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人地协调观”作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在必修部分要求学生“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在选择性必修和选修的各个模块中,也都要求学生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并专门安排了“环境保护”选修模块,帮助学生认识环境状况,了解环境问题的形成,以及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措施,理解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文明永续发展千年大计的道理。现行的中学生物学和地理教材中,也都注意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017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颁布后,我们正在组织高中各学科教材编写修订工作。我们将在编写中继续深入研究,更好地开展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教育。正在编写的高校马工程重点教材《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也将重点介绍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以及我国在环境和资源保护的政策与法律制度,引导学生增强生态文明意识、树立绿色环保理念。
感谢你们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教 育 部
2018年9月18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