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建议〔2020〕26号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长期以来,教育部高度重视加强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2001年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明确把劳动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作为必修内容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实施。出台《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召开中小学劳动教育经验交流会等,推动实施劳动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明确“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理想,提高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热爱劳动,崇尚实践,奉献社会”的德育目标,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爱劳动、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培育和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要求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
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特别是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教育部加大工作力度,在完善政策制度、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作出了具体安排。
一、细化配套政策,落实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根据《意见》,2020年7月,教育部研制出台《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作为《意见》的配套文件,《纲要》重点为学校实施劳动教育提供操作性指导,从劳动教育性质和基本理念,目标和内容,途径、关键环节和评价,学校劳动教育的规划与实施,条件保障与专业支持五个方面作出具体规定;在细化劳动教育课程安排的同时,还明确了课外校外劳动实践时间以及劳动周活动开展方式。《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教职成厅〔2019〕7号)要求“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融入学校教学全过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强调“结合实习实训强化劳动教育”。《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提出,未来三年建设、遴选一批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配备理论指导教师、具有稳定的实践基地、70%以上学时深入基层的“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二、加强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强化劳动教育实践育人功能
《意见》强调,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在劳动实践中接受锻炼、磨炼意志。《纲要》进一步指出,劳动教育要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二者兼顾,以实践锻炼为主,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必要的劳动实践经历。同时,提出要充分利用各种劳动实践基地和场所,满足学生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围绕实践育人,教育部组织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一系列活动,在全国设立10个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验单位,遴选命名了622个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营地,指导各地积极推动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同时,在全国建设了895个高等教育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所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19个高校双创示范基地,1000多所本科高校与800多家国内外企业合作开展了59800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三、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为劳动教育提供师资保障
《意见》提出,要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为学校配备必要的劳动教育专任教师,聘请相关行业专业人士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开设劳动教育相关专业,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提升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纲要》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近年来,教育部先后发布《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等文件,将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训示范引领,还将组织举办劳动教育教师高级研修活动,为劳动教育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
《意见》强调,劳动教育要强化综合实施,加强政府统筹,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协同育人格局。下一步,教育部将积极会同有关部门、群团组织完善工作机制,抓好关键环节,创新方式方法,切实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不断提高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支持和关心!
教育部
2020年8月31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