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5033号(文化宣传类355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材提案〔2020〕20号

  您提出的《关于打造可持续宣教工程,让抗击疫情的科学与人文遗产永续时代精神的提案》收悉,现就涉及教育部业务部分答复如下: 

  教育部一向重视防疫抗疫教育,在不同学科课程教材中普及防疫知识,倡导健康生活。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了各学段健康防疫知识学习要点;在八年级下册生物教材中,专门介绍了传染病预防和免疫的相关知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教育部认真研究,进一步加强防疫抗疫教育工作,将其作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向师生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弘扬中国抗疫精神。

  一、加强中小学课程教材防疫抗疫教育,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

  一是研制课程教材指导建议方案。委托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开展专项研究,梳理提炼我国防疫抗疫史以及当代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典型事迹、国际评价等,重在彰显我国制度优势、民族精神,体现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维护大众心理健康,研究提出《防疫知识抗疫精神进课程教材指导建议方案》,作为相关学科课程标准修订和教材编修的一个基本参照,明确不同学科、学段的学习要求。目前方案正按程序征求意见。

  二是修订相关课程标准和教材。根据《防疫知识抗疫精神进课程教材指导建议方案》,对中小学相关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修改,集中力量先对中小学三科统编教材,尤其是今年秋季学期即将投入使用的上册教材进行修改,充实有关防疫知识和反映抗疫精神的内容,确保开学正常使用。如在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习作“我想对您说”中,引导学生对“抗击新冠肺炎”事件中的英雄表达感激之情。在统编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9课“生活离不开他们”,阅读角中增加抗疫英雄最美逆行者江学庆医生的事迹。

  三是强化主题教育要求。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补充防疫抗疫相关内容,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中具体落实有关内容要求,在《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及附件知识要点图谱中补充增加防疫抗疫相关内容。《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已经印发。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疫抗疫教育活动,将疫情危机转化为教育改革动力

  一是在2020年春季学期中小学开学后部署开展“复学第一课”活动。会同中宣部印发《关于在全国中小学开展“复学第一课”活动的通知》(教基厅函〔2020〕7号),集中开展“复学第一课”活动,在广大中小学生持续深入开展防疫抗疫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爱国卫生运动和公共卫生知识普及等,弘扬真善美,增强正能量。

  二是充分利用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开展防疫专题教育。在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设立“防疫教育”专栏,认真谋划、精心设计防疫教育内容,开展战“疫”课堂、战“疫”一线、战“疫”典型等专题教育,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录制《战“疫”公开课》,宣传防疫常识和知识,引导学生科学认识疫情,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和防护能力,懂得尊重生命、敬畏自然。

  三是采用多种形式开展防疫抗疫教育。会同中宣部联合制作《复学第一课》专题片和主题MV宣传片,生动展现抗疫斗争中全国上下万众一心、英勇奋战,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人故事,宣传《教育部中小学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指南》和校园防疫知识。充分运用中央和所在地方媒体报道的典型事迹、中国教育电视台空中课堂等专题教育资源,结合升旗仪式、主题班团(队)会活动等多种方式开展防疫抗疫教育。

  三、下一步工作

  下一步,将立足中小学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研究,谋划推动持续深入开展防疫抗疫教育。一是根据《防疫知识抗疫精神进课程教材指导建议方案》,进一步修订相关课程标准和教材,采取专题讲述与渗透融入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防疫抗疫教育。二是会同中宣部积极总结各地各校“复学第一课”活动中好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挖掘抗疫精神的内涵,加大典型案例的宣传推广力度,营造良好氛围,逐步建立健全防疫抗疫教育的长效机制。三是进一步依托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资源,加强防疫抗疫教育资源建设,不断丰富并引导各地用好专题教育和课程学习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四是进一步发挥活动育人的作用,推动各地采取多种形式德育活动,让学生科学认识社会,明确责任担当,激发他们报效祖国的强大动力。五是将会同中宣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部门,联合策划做好2020年秋季学期“开学第一课”节目制作工作,持续深入开展防疫抗疫教育。通过以上几个途径,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弘扬中国抗疫精神,引导广大师生坚定“四个自信”。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与支持!

教育部

2020年8月31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