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建议〔2020〕34号
您提出的“关于将生命价值观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的建议”收悉,经商全国妇联,现答复如下:
加强儿童青少年的生命价值观教育,使其认识生命的意义,拥有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中小学教育的一大重点。教育部高度重视将生命价值观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帮扶的全过程。
一是研制相关课程教材指导建议方案。委托北京大学和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开展专项研究,研究提出《生命安全和健康教育内容进中小学课程教材建议方案》,加强对儿童青少年学生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教育,使其树立珍爱生命、健康第一的理念,具备维护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的知识和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自我管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研究提出《防疫知识抗疫精神进课程教材指导建议方案》,用好防疫抗疫的生动教材,梳理提炼我国防疫抗疫的成功经验、典型事迹,宣传广大“逆行英雄”先进事迹和大爱大举,培养学生的责任与担当,促进学生形成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的观念。研究成果将作为相关学科课程标准修订和教材编修的一个基本参照,明确不同学科、学段的学习要求。目前方案正在按程序征求意见。
二是在相关课程教材中系统落实生命价值观教育。生命价值观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体育等不同学科教材中都有落实。统编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教材是落实生命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教材采取铺设主线,集中阐述和分散渗透相结合的方式讲述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如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一年级下册专设“我们在一起”单元,让学生学习适应集体生活,增加社会适应能力;七年级上册“生命的思考”单元中讨论生命的意义,让学生学会敬畏生命、珍视生命。统编语文教材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形象性强、易于熏陶感染的特点,利用综合性活动、学习任务、名著阅读等多种学习形式,系统渗透生命价值观教育,重点选取反映珍爱生命、新型健康观、反思生命安全的文章,多角度、多层面让学生潜移默化受到教育,提高学生对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接受程度和理解程度。高中体育全一册教材中,专门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章节。在第四章“塑造健康行为”第四节“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中,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在心理和社会交往方面存在的烦恼和困惑,了解调节情绪的途径与方法,通过增强自我认知能力、发展调控情绪能力增进心理健康,通过提高人际交往技能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三是加强家校合作,深入开展生命价值观宣传教育。根据《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修订)》(2019)要求,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提出了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指导内容,包括引导儿童关心、尊重他人;培养儿童珍惜生命、尊重自然的意识;引导儿童正确处理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依托各级妇联,组织家庭教育专家、学者,在城乡社区家长学校、儿童之家、妇女之家、儿童快乐家园等服务阵地,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面向广大家长和儿童开展生命价值观教育讲堂、讲座。链接相关专业资源,推出线上家教指导课程,帮助广大家长强化家庭教育主体责任,认识到生命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克服过分强调孩子学业成绩的不足,教育孩子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善于悦纳自我和克服不良情绪,增强应对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四是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帮扶。集中开展暑期“守护童年”、寒假“牵手共成长”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活动,动员妇联干部、妇联执委、儿童主任、教师、法官、检察官、公安民警、大学生、“五老”队伍等各类志愿者,对辖区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进行系统摸排,全面了解其生活、学习和心理等方面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包括生命价值观教育在内的教育引导、情感抚慰和慰问帮扶,促进孩子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目前“守护儿童安全 牵手共同成长”2020暑期儿童关爱服务活动正在各地进行。
下一步,教育部将立足中小学生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研究,谋划推动持续深入开展生命价值观教育。一是根据《生命安全和健康教育内容进中小学课程教材建议方案》《防疫知识抗疫精神进课程教材指导建议方案》,修订相关课程标准和教材,采取专题讲述与渗透融入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同时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加强相关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二是借助“五好家庭”评选、“家家幸福安康工程”、寻找“最美家庭”以及2020家风家教主题宣传活动等载体,加大好家庭、好家教、好家风的宣传推广力度,引导更多家庭形成相亲相爱、向上向善、互帮互助的良好家庭氛围,帮助孩子保持积极向上、乐观阳光的心态,感受担当与奉献的快乐。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与支持!
教育部
2020年9月17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