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8154号建议的答复

教材建议〔2020〕35号

  您提出的“关于在中小学开设灾难防护课程的建议”收悉。经商财政部,答复如下:

  您对目前中小学灾难防护课程建设情况的调研分析是到位的,所提出的建议是中肯的。目前中小学主要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加强灾难防护教育。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立“增强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课程目标,有关课程标准分学段系统安排“安全运动以及日常生活中有关安全避险的知识与方法”学习内容。如要求小学1-2年级学生“熟悉一些简单的紧急救助方法,发生紧急情况时,会拨打求助电话等”;小学3-4年级学生“在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发生时听从教师指挥,并做出安全的行动”;小学5-6年级学生“初步掌握运动损伤及常见意外伤害的预防和简易处理方法”。初中生“懂得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发生时主动规避危险的知识和方法等”。高中生“掌握并运用安全避险的知识和方法,如拥挤、暴恐事件等紧急情况下的避险和急救常识;提高在社会交往中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道德与法治、科学等课程中也安排了相关教育内容。如小学1-2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求学生“了解当地多发的自然灾害的有关知识,知道在紧急情况下的逃生或救助办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小学3-6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求学生“从防火、防盗、防触电、防中毒、防溺水、防雷电等方面,查找有关安全的小常识和发生安全事故的案例,以知识竞赛、设置情境等方式,学习、演练自救自护方法”等。初中生物学课程设立“健康地生活”主题,要求学生学习有关传染性疾病、免疫系统等知识,了解基本的急救方法,以减少伤害或挽救生命。有关学科教材根据课标要求,选择相关素材,丰富教学资源,细化有关要求。根据教育部《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控制地方课程数量,校本课程原则上不编写出版教材,灾难教育内容可有机融入国家课程教材。

  教育部还先后印发《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等,每年暑期前还印发《关于做好中小学幼儿园学生暑期有关工作的通知》,推动各地和学校采取丰富多样的方式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及家长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此外,还组织遴选了山东防震减灾科普馆、江苏民防教育体验馆等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基地,引导中小学生开展应急安全教育体验。各地和学校结合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5·12防灾减灾日、11·9消防日、12·2全国安全交通日等,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安全教育、灾难防护教育活动。

  从2020年春季学期起,实行国家统一的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将中西部地区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提高50元,达到小学年生均650元、初中年生均850元,与东部地区一致。2020年,中央财政安排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补助资金862.78亿元;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资金194.41亿元,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补助资金293.5亿元。您提及的学校开展正常的灾难防护课程、教师培训所需经费,可在公用经费中列支;灾难教育图书购置、多媒体教育平台、学校网站灾难教育模块、医疗室卫生室建设等相关支出可通过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等经费中解决。各地可结合实际,发挥省级统筹作用,利用现有资金渠道,合理安排中央补助资金和自有财力,支持学校开展相关教育活动。

  目前,教育部正在组织义务教育课程修订工作,拟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治要求,委托有关专业机构研制中小学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课程教材指南,并开发有关教学资源,进一步在课程教材中强化灾难防护教育。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0年9月28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