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6166号建议的答复

教材建议〔2020〕229号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对青少年道德法制教育方面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教育部历来高度重视大中小学道德法治教育,始终把道德法治教育作为学校思政课必修课程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做德法兼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深化道德法治教育,提升育人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中专门开设道德法治教育课程。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印发实施《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在初中、小学阶段开设“道德与法治”必修课程,在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必修课程开设道德和法治的专题,高校本专科阶段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必修课程,切实将道德法治教育有机融入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二是编好用好道德法治教育的国家统编教材。印发了《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包括道德法治教育等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实行国家统一编写、统一审核、统一使用。教育部组织专家编写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高中《政治与法治》《法律与生活》教材,配合中宣部编写高校本专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根据人才培养要求和不同学段、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特点安排教材内容,确保将道德法治教育贯穿大中小学全过程,引导学生弘扬优良美德、加强道德实践、遵守道德规范,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三是开展道德法治为主题的相关实践教育活动。全面实施“圆梦蒲公英”“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寻找最美孝心少年”、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高校“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等系列活动,开展“道德法制进校园”全国巡讲,与相关部门学术团体一道,依托各类道德法治教育基地,推动各地各校把道德法治教育有机融入社会实践,形成道德法制教育协同机制,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教育学生将道德法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下一步,教育部将立足新时代新要求,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强“四个自信”教育,继续加强道德法治教育。一是统筹推进大中小学道德法治教育课程内容建设。重点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角度统筹规划、系统推进,加强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形成纵向各学段层层递进、横向各课程密切配合、必修课选修课相互协调的课程内容体系,帮助学生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国精神,尊重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二是继续推进大中小学道德法治教育教材建设。完善教材编审制度,创新编写机制和方式方法,针对大中小学各学段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人才培养需求,进一步提高教材质量,增强针对性适用性,提高吸引力感染力。切实推进教材统一使用工作,推进教材内容进人才培养方案、进教师教案、进考试测评。三是创新道德法治教育方式方法。会同相关部门,通过开展主题活动、做好普法宣传、推进道德实践等方式,把道德法治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共同关心、共同推进的重要工作抓实抓好、优化细化,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切实提升学生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0年9月29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