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建议〔2021〕5号
您提出的“关于重视国学教育,弘扬传统文化的建议”收悉,经商财政部,现答复如下: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为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打好中国底色,从中央到地方,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出台了相关政策举措,切实予以加强。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增强系统性、长效性和制度化。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的意见》(中办发〔2017〕5号),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内容、重点任务和组织保障措施。依据两办《意见》,教育部组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调查,针对内容安排不够系统,活动开展较多关注外在形式等问题,进行系统设计,于2019年3月印发了《加强和改进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方案》(教材函〔2019〕4号),明确工作目标;强调从课程、教材、教学、评价四个环节入手,推动育人环节的整体联动,涵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各个方面,力求系统完整,强化实践体认;从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专项研究三个方面提供支持保障,推动地方和学校的有效实施;从注重文化工作者支持、家校联动、媒体宣传等方面入手,建立协调机制,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具体内容包括8个方面23个工作要点。依据该方案,今年1月,教育部还印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教材﹝2021﹞1号),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小学课程教材中进什么、进多少以及怎么进的问题,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题内容、载体形式、学段要求及学科要求等,作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教材)编修的指南。
二是修订课程教材,适当增加比重。2020年修订印发后的普通高中语文、美术、音乐、体育与健康、历史等学科课程标准都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量。如语文课标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专题,要求“选择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进行精读”,“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中考察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认识作品对中华文化发展的贡献”等,明确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将原标准“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推荐篇目数量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内容包括《论语》《荀子》《老子》《孟子》等部分篇章。在“课内外读物建议”部分,除保留原有《论语》《孟子》《庄子》外,增加了《老子》《史记》等文化经典著作,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古诗文,覆盖从先秦到清末各个时期。与此相一致,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统筹安排国学和传统文化有关内容,注重扩大体裁的覆盖面,提高题材的多样性,共安排71篇古诗文,在全册教材占比51.1%。目前教育部正在组织义务教育课程修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作为重点关注的修订专题。
三是强化支持保障,健全落实机制。加强了“中华经典资源库”第六期项目建设,建成60集1500分钟左右的诵写讲高清视频资源,为学校教学提供优质资源支撑。2020年,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文,推动各地和学校利用各类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主题教育活动。根据高考综合改革总体部署,教育部深入推进考试内容改革,注重从多个纬度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取得较好效果。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重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情况”作为评价和督导内容,《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办法》将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纳入责任督学经常性督导工作范围。
为破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师资短缺瓶颈问题,教育部组织开展了书法、经典诵读等教师专项培训,鼓励和引导高校艺术专业教师、艺术院团专家等到中小学校担任兼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文化和旅游部配合中央文明办开展“圆梦工程”——中西部农村未成年人志愿服务行动计划,组织选派文化志愿者到中西部22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乡村学校少年宫,定期开展舞蹈、戏曲、声乐、绘画、书法、写作、非遗传承项目等艺术培训和辅导。国家体育总局开展5000余名体育骨干教师武术培训。财政部推动建立健全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学前教育和普通教育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其他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师资培训等所需经费可统筹学校的单位预算等相关渠道解决。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1年7月21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