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建议〔2021〕6号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建议”收悉,经商文化和旅游部,现答复如下:
这些年来,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都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摆在重要位置,出台了相关政策举措,加强课程教材建设,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如2020年修订印发的普通高中语文、美术、音乐、体育与健康、历史等学科课程标准都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重。其中,语文课标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专题,要求“选择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进行精读”,“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中考察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认识作品对中华文化发展的贡献”等,明确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在“课内外读物建议”部分,除保留原有《论语》《孟子》《庄子》外,增加了《老子》《史记》等文化经典著作,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古诗文,覆盖从先秦到清末各个时期。有关部委组织开展了丰富多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如2019年,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3.6万余场,覆盖学校近3万所;国家体育总局在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安徽、河南等省(区、市)100余所中小学推广中国跤,培养青少年爱国、坚毅、勇猛、顽强的精神品质。2020年,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文,推动各地和学校利用各类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主题教育活动。
为破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师资短缺瓶颈问题,教育部组织开展了书法、经典诵读等教师专项培训,鼓励和引导高校艺术专业教师、艺术院团专家等到中小学校担任兼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还加强了“中华经典资源库”第六期项目建设,建成60集1500分钟左右的诵写讲高清视频资源,为学校教学提供优质资源支撑。文化和旅游部配合中央文明办开展“圆梦工程”——中西部农村未成年人志愿服务行动计划,组织选派文化志愿者到中西部22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乡村学校少年宫,定期开展舞蹈、戏曲、声乐、绘画、书法、写作、非遗传承项目等艺术培训和辅导。国家体育总局开展5000余名体育骨干教师武术培训。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的意见》(中办发〔2017〕5号)发布之后,教育部组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进行梳理,针对内容安排不够系统,活动开展比较注重外在形式、修身践行不够到位等问题,进行系统设计,于2019年3月印发了《加强和改进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方案》(教材函〔2019〕4号),明确了教育内容系统化、教学实践长效化、支持保障制度化的工作目标;强调从课程、教材、教学、考试评价四个环节入手,推动育人环节的整体联动,涵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各个方面,力求系统完整,并强化实践体认;从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专项研究三个方面提供支持保障,推动地方和学校的有效实施;从注重文化工作者支持、家校联动、媒体宣传等方面入手,建立协调机制,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具体内容包括8个方面23个工作要点。依据工作方案要求,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解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小学课程教材中进什么、进多少以及怎么进的问题,明确规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题内容、载体形式、学段要求及学科要求等,作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教材)编修的指南,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到实处。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1年7月21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