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2810号(教育类130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材提案〔2021〕144号

  你们提出的《关于把云南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内容纳入全国中小学统编教材并作为建碑70周年纪念邮票发行的提案》收悉,现就涉及教育部业务部分答复如下: 

  教育部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一直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作为三科统编教材的重点工作,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和谐交融、团结奋进的历史,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目前,反映民族团结进步的内容在教材中已有充分体现。

  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教材中,着重从理论方面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充分融入“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四个共同”等内容,奠定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如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教材介绍了茶马古道、彝海结盟、江孜保卫战、修建青藏铁路等反映民族团结的相关内容,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专门安排《中华民族一家亲》一课,讲述“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互相尊重 守望相助”等内容。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政治与法治一册第六课从“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三个方面介绍了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语文教材主要通过选文学习,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教材选编了《我是中国人》《难忘的泼水节》《大青树下的小学》和《草原》等课文,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致、互帮互助的场面,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学生对民族团结互助的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历史教材中,通过讲述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从而形成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渊源,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和谐交融、团结奋进的历史背景,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初中阶段将我国多民族交融的过程有机融入各个阶段的历史叙述中,展现了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如秦王朝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西晋时期北方各族的内迁、北魏时期北方民族大交融、唐代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使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元朝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各民族杂居相处、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继续巩固和发展等历史事实。高中阶段《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分册专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一课,系统梳理了秦汉、隋唐至两宋、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中外历史纲要(上)》分册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角度,详细记述了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等史实,并设置了“家国情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活动课,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了解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过程,思考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精神纽带。

  关于你们所提将云南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内容纳入全国中小学统编教材的建议,教育部组织统编教材编写组进行了认真的研讨。编写组认为,“民族团结誓词碑”作为滇西南26个民族团结爱党的历史见证,对于推进地方民族团结进步具有重要意义。经研究,拟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以图片形式呈现“民族团结誓词碑”,或在相关教师教学用书中介绍有关内容。同时,建议可以将“民族团结誓词碑”内容纳入地方教材,充分发挥其推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

  下一步,教育部将继续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新精神新要求新部署,结合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组织编写组做好教材编修工作,进一步在三科统编教材中落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相关要求,帮助学生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中国发展的重要基石,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打牢、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感谢你们对教育事业的关心与支持!

教育部

2021年9月29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曹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