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2710号建议的答复

教材建议〔2021〕285号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革命传统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两个指南”)(教材〔2021〕1号),重点从目标定位、主题内容、实施途径等方面对国家课程教材提出要求,为地方课程教材和校本课程落实相关教育提供具体指导。

  一是目标定位强调系统设计。“两个指南”结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出了工作目标和育人目标。工作目标强调提升课程教材育人功能,育人立意更加精准鲜明,布局安排更加系统完整,内容更加科学合理,呈现方式更加丰富生动,促进革命传统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系统化、长效化、制度化实施。育人目标强调引导中小学生更加深刻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铸牢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厚植中华文化底蕴,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二是突出重点确定主题内容和载体形式。依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明确基本遵循,解决中小学课程教材“进什么”的问题。《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强调涵盖各历史时期,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理想信念、人民立场、思想路线、革命斗争精神、爱国情怀、优良作风七个方面明确了革命传统教育的主题内容,强调夯实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根基,体现一定的阶段性,同时确保革命传统教育的总体要求和核心思想一以贯之、贯彻始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强化经典意识,尊重学生实际,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内容的重要论述和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确定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三大主题内容,确定经典篇目、人文典故、基本常识、科技成就、艺术与特色技能、其他文化遗产等载体形式。

  三是强调各学科有机融入。近年来,有关部门、代表委员等多次对加强各类主题教育提出建议,如中医药文化、京剧、武术、篆刻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垃圾分类、环境保护、节粮节水节电等生态文明教育,传染病防治、防艾滋病、防性侵、应急救护等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涉及数十个方面。这些主题都很重要。每个主题都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方面,其中的概念、理论比较抽象,大中小学生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知水平、生活经历有限,必须加以转化,不能简单照抄文件或贴标签。学生学习时间有限,课程门类内容总量要控制,不能一一独立设课。为此,要结合学科特点,以有机融入为主,注重发挥综合育人效应。同时,鼓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资源丰富的地方,结合当地特色开发地方课程,拓展教育途径方式。

  2021年1月,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意见》(教基〔2021〕1号),提出要高质量系统开发各类线上教育教学资源,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丰富专题教育资源,具体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内容。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学习借鉴平台提供的优质课程案例,有机组合或创造加工各类优质资源,优化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内容,促进跨学科综合教学;推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拓展教学时空,促进教学组织方式重构和教学方法创新等。

  四是重视素养导向的考核评价。考核评价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教育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坚持考核评价的素养导向,进一步规范学业水平考试、深化考试命题改革,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在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和高考命题中注重从多个纬度考查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映学生素养发展状况。下一步,教育部将多措并举发挥教育评价导向作用,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中小学革命传统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取得新突破。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支持和关心!

教育部

2021年9月6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