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2762号建议的答复

教材建议〔2021〕326号

  您提出的“关于把《民法典》写进教科书进课堂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教育部高度重视青少年法治教育,积极推动法治教育进课程、进教材,把法治教育内容作为中小学生必修的重要学习内容。

  一、积极推进《民法典》内容进课程

  在中小学相关学科课程标准中已纳入《民法典》有关学习内容要求,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财产,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和智力成果不受侵犯,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经济权利”。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安排“依法治国”模块,要求以“为什么说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最后防线”为议题,组织考察活动,归纳解决社会争议的多种途径,感受公平正义;安排“法律与生活”模块,内容涉及民事权利与义务、家庭与婚姻、社会争议解决等,要求学生结合实际,“探究小区业主对小区住宅、道路、绿地等权属关系”“解析有关宅地权属的案例,理解不同类型的所有权”“组织或者模拟商业行为,讨论合同对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意义”“引用实例,说明合同订立的基本规则”等。

  二、在教材中有机融入《民法典》相关内容

  统编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教材采取分学段融入和专题讲述方式体现《民法典》的相关内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讲述了《民法典》颁布的意义、作用,民事活动基本原则,《民法典》对保护公民人格权、财产权等基本权利的规定等内容,如七年级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引用了《民法典》的规定,阐明成年子女对父母负有赡养、扶助和保护的义务,引导学生孝亲敬长;九年级上册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在讲述“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进程”时提到“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公布,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统编普通高中教材中,选择性必修2《法律与生活》第一单元“民事权利与义务”主要内容包括“在生活中学民法用民法”“依法有效保护财产权”“订约履约 诚信为本”“侵权责任与权利界限”,介绍《民法典》包含的民事权利和义务、权利人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权利的方式等;第二单元“家庭与婚姻”主要内容包括“在和睦家庭中成长”“珍惜婚姻关系”,介绍《民法典》包含的家庭关系、监护责任、继承权、夫妻间平等的财产关系等。必修3《政治与法治》第七课“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介绍了《民法典》及其关于见义勇为的规定,强调这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说明以法律形式保护热心救助他人的行为,有助于倡导乐于助人的良好道德风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懂得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

  下一步,教育部将立足青少年学习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研究,持续推动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以法律知识传递法治思想,以课堂教学连接社会舞台,以法律事件启发法治关注,从而帮助广大青少年树立法治观念,强化法律权威,培养法治思维。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与支持!

教育部

2021年9月26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