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7056号建议的答复

教材建议〔2021〕491号

  你们提出的“关于将‘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教育体系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教育部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生命教育工作,把广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要位置。近年来,在加强中小学生命教育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着力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中小学课程中有机融入生命教育相关内容

  为推进中小学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系统化、制度化、长效化实施,2021年,教育部组织研制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从进中小学课程教材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内容、学段要求、组织实施等六个方面对落实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行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文件力争尽快印发。

  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科特点,现行中小学课程教材以体育与健康、道德与法治、科学、生物学、化学等为重点,有机融入生命教育内容。

  体育与健康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健康知识及急救常识,小学要求“注意引导学生懂得营养、行为习惯和疾病预防对身体发育和健康的影响”,初中要求学生“了解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自觉抵制各种危害健康的不良行为,初步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普通高中规定健康教育必修必学内容,包括掌握如心肺复苏、溺水救护等知识与技能,掌握如拥挤、暴恐事件等紧急情况下的安全避险方法和急救常识,提高在社会交往中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等。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重点培养学生遵规守纪,树立珍爱生命、健康生活的观念,小学要求学生“使用玩具、设备进行活动时,遵守规则,注意安全”“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和安全标志,遵守交通规则。不到危险的地方去玩,避免意外伤害”等;初中要求学生“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珍惜生命,能够进行基本的自救自护”“初步了解地震、火灾、水灾等灾害,学习一些自护、自救、互救、他救的常识”。

  小学科学要求学生掌握“触电、溺水、异物堵塞气管、蛇虫咬伤等急救的基本方法”“列举主要的气象灾害和防灾的措施”,提高防震减灾的能力等。

  初中生物学要求学生“概述安全用药的常识”“运用一些急救的方法”,建议开展模拟练习人工呼吸或止血包扎活动等。

  根据《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教育部正在组织修订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进一步系统全面落实有关要求。

  (二)加大相关学科教师生命教育培养培训力度

  一是改进师范生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师范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师范生培养方式,加大相关学科教师培养力度,将生命教育作为师范生培养的重要内容。二是在相关学科教师培训中强化生命教育内容。为保障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顺利实施,教育部持续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国家级示范培训、专项培训和全员培训,并将生命教育作为相关学科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三是深入实施“国培计划”项目。通过心理教育学科教师培训等项目,示范引领各地加强心理教育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组织开展学生心理教育及生命教育的水平。

  下一步,教育部将进一步加强相关教师培养培训,继续在师范生培养、“国培计划”项目、相关课程教材培训项目中将生命教育作为重要内容。

  (三)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

  一是加强工作指导。指导地方和学校贯彻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等文件要求,将加强生命安全教育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加强日常教育管理,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生命观,培养积极、乐观、勇敢、自信的健全人格。二是丰富教育内容形式。充分利用主题班会、团队活动、升旗仪式、演讲比赛等形式,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其中;开通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设立“生命与安全教育”等板块,遴选《阅读“生命之书”》《爱与感恩》《以爱之名,向阳而生》等生命教育优质资源;注重发挥专家优势,从生命健康、居家学习、情绪调适、习惯养成等多方面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观念。三是提升家校协同育人合力。做好家校沟通工作,宣传推广《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等阵地,组织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家庭教育微课堂等活动,向广大家长宣传普及生命教育的科学知识与理念,帮助家长树立关爱生命、呵护生命的意识和科学育儿理念。

  下一步,教育部将持续指导地方和学校“一校一案”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不断丰富创新德育工作实施途径,加强生命安全教育,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感谢你们对教育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教育部

2021年9月28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