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4563号(教育类509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材提案〔2021〕321号

  您提出的《关于将“百幅书法”“百幅国画”纳入中小学美育教材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教育部高度重视学校美育育人功能,积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不断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将学校美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让广大学生在艺术学习过程中了解中华文化变迁,触摸中华文化脉络,汲取中华文化艺术精髓”。《意见》在完善课程设置、推进评价改革、统筹整合社会资源等多个方面,对加强中小学校书法、绘画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是加强教材体系建设。教材编写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扎根中国、融通中外,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格调高雅,凸显中华美育精神,充分体现思想性、民族性、创新性、实践性。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成长规律,围绕课程目标,精选教学素材,丰富教学资源。

  统编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教材中,五年级上册第8课《美丽文字民族瑰宝》中呈现了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局部)、颜真卿《多宝塔碑》(局部)、柳公权《玄秘塔碑》(局部);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在“阅读感悟”栏目中介绍了徐悲鸿的绘画主张,并呈现了徐悲鸿的《奔马》图。

  统编语文教材中,小学阶段一年级上册《日月水火》一课呈现典型的象形字书法作品;二年级下册《“贝”的故事》一课呈现“贝”的各种字体;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以周恩来的书法作品作为底图;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汉字字体的演变》一文呈现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不同字体的汉字;六年级上册专门安排了“聊聊书法”的口语交际活动,配有王羲之《兰亭集序》(局部)的书法作品。教材还专门设置了“书写提示”栏目,从四年级开始,该栏目陆续安排了硬笔书法作品和毛笔书法作品,供学生鉴赏、模仿。其中,毛笔分别安排了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颜勤礼碑》、柳公权《玄秘塔碑》、赵孟頫《三门记》等中国书法史上的代表性作品,引导学生领略“楷书四大家”的风貌,初步把握楷书的艺术特征。教材选入的上百首古诗词,都配有国画形式的插图。教材精选代表性的国画名作,如傅抱石《一望大江开》、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初中阶段教材封面选用近现代著名画家的作品,如吴昌硕《菊花》、任伯年《荷塘消夏》《紫藤栖禽》《竹林赏砚》、黄宾虹《练滨草堂图》《渠河山色》。在课文配图方面,尽可能从名家书法、国画中选取切合课文主题的作品,如董其昌《山水图》、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李可染《漓江胜境图》、启功《登飞来峰》、毛泽东《过零丁洋》等。

  统编历史教材中,引用了众多书法、传统名画等素材,如七年级上册中《兰亭集序》(摹本•局部)、《女史箴图》(摹本•局部)、《洛神赋图》(摹本•局部);七年级下册《步辇图》、《颜氏家庙碑》(局部)、《九成宫醴泉碑铭》(局部)、《送子天王图》(局部)、《韩熙载夜宴图》(局部)等;八年级上册中《愚公移山》(局部)、齐白石作品《虾》等;《中外历史纲要(上)》中有龙门石刻北魏《杨大眼造像记》《姨母帖》(摹本)、《多宝塔感应碑》《金刚经碑》《自叙帖》《洛神赋图》(摹本)、《雪夜访普图》《芙蓉锦鸡图》等;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中有《清明上河图》(局部);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中呈现了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张骞出使西域》。

  其他教材中,在人教版美术中小学教材中,依据课程标准,在欣赏图例的选择上,始终强调作品的经典性、代表性与适用性,不仅涵盖了中国画、书法作品,还涵盖了瓷器、青铜器、建筑、民间美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如美术1-9年级教材中,根据教学需要,涉及了部分中国画相关内容。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身心特点及学习内容难度的不同,部分难度较高的国画作品在初中教材、高中《美术鉴赏》《中国书画》《绘画》等教材中分批次、有重点、有机地融入,如《朝元仙仗图》《千里江山图》《溪山行旅图》《五牛图》《踏歌图》《出水芙蓉图》《捣练图》《韩熙载夜宴图》《墨梅图》《江山如此多娇》等。高中教材《中国书画》模块中经典书法作品内容涉及较多,如《曹全碑》《神策军碑》《泰山刻石》《祭侄文稿》《张猛龙碑》《九成宫醴泉铭》《颜勤礼碑》《圣教序》等。

  三是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在全国建设1484所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传承项目包括书法(篆刻)、民族民间美术等。整合高校美育资源,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薄弱中小学校美育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教师队伍等方面提供持续性的定向精准帮扶和志愿服务。每三年举办一届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在展演活动中不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项目和内容,在艺术作品类列入书法、篆刻、绘画等传统文化艺术项目。

  下一步,教育部将继续研究遴选优秀的中国书画,依据课程标准和中小学校的实际需求,指导各版本教材不断补充完善,指导各地各校开展丰富多样的美育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教育部

2021年10月22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