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4257号(教育类431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材提案〔2021〕71号

  你们提出的《关于在中小学课程教学中增加有关地球和生命演变历史知识的提案》收悉,经商中国科协,现答复如下:

  一、相关学科课程明确学习要求

  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现行中小学地理、生物学课程中已明确地球和生命演变历史相关内容学习要求。

  初中地理安排“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海陆分布”“天气”“气温与降水”“气候类型”等内容,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等。《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介绍地壳变动、大陆漂移说、板块的运动等内容。高中“地理1”必修模块,内容包括地球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实践、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要求学生“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地球科学知识,理解一些自然地理现象的过程与原理,增强对生活中的自然地理现象进行观察、识别、描述、解释、欣赏的意识与能力。

  初中生物学设置了“生物的多样性”内容,引导学生形成“地球上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可以根据特征将生物进行分类”“地质学、化石记录、解割学等从不同方面为进化理论提供证据”“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它们划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等不同等级”等重要概念,要求学生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八年级下册教材“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一章,系统介绍了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的历程、生物进化的原因。高中生物学“遗传与进化”必修模块包括遗传的细胞基础、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生物的变异和生物的进化等内容,要求学生掌握“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等重要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认识生物界及生物多样性,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此外,生物学课程还将“科学思维”作为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如“分子与细胞”模块,在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一节,安排了思维训练“运用证据和逻辑评价论点”,以线粒体的起源问题作为素材,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目前,教育部正在组织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修订中的地理和生物学课程标准对地球演化和生物进化相关内容也提出了学习要求。如初中生物学安排了“遗传与进化”学习主题,要求学生运用进化与适应的观点,解释生物多样性的原因等,引导学生逐渐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现已形成修订初稿,计划年内完成修订工作。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

  在中小学课程教学中增加有关地球和生命演变历史知识有助于增强青少年对生命科学的了解,提升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珍惜和保护地球环境和生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科协配合中小学的课程教学,组织动员相关学会和科技工作者面向青少年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如开展科普报告、编印出版相关科普图书等。中国科协还将在“科创筑梦——青少年科技创新服务云平台”等信息化服务平台上,设计“地球和生命演变”相关主题,汇集高校、中小学、科研机构、科技场馆、企业等社会多方的优质资源,让学生可以通过视频、图文等,更多地学习了解有关知识,让更多的学生关注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和生物界,丰富知识体系,增强环境保护和珍惜生命意识。

  三、积极吸收专家学者共同参与

  2017年,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由国务院主管领导同志任主任。成立国家教材委科学等十个专家委员会,委员包括地理、生物学学科专家、课程专家等。2020年,教育部组织成立了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下设28个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委会(以下简称专委会),专委会成员既包括具体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学校校长、教师、教研员、教育行政部门的人员,也包括相关领域内的专家学者。专委会将充分发挥专家对相关学科教学工作的决策咨询、理论研究、实践指导等作用。其中有专门的地理教学专委会和生物教学专委会,专委会中有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专家。在课标研制过程中,两个专委会相关领域的专家全程参与,以确保课程标准的科学性和前沿性。

  下一步,教育部将会同中国科协等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有关要求,在组织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推进教学改革等工作中,进一步强化有关要求,切实发挥课程、教学育人作用,提升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感谢你们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1年10月22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