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建议〔2016〕第250号
您提出的“关于强化青少年科技创新兴趣培养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深化课程改革加强青少年科学教育
培养青少年科学素养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科学教育在中小学占据重要地位。新世纪以来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发布实施以来,符合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体系不断完善,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奠定了基础。一是课程设置突出科学教育。《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明确规定在三至九年级设置科学课(七至九年级可选择开设生物、物理、化学课)。《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明确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科目设置为“科学”学习领域,规定了学生必须修习的内容和课时,同时,各学科还设置了选修内容,供对科学有兴趣的学生选学。二是课程方案注重培养科学素养。科学类课程均把“科学探究”列入课程内容,鼓励学生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开展实验、收集证据、解释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过程,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培养科技创新的兴趣。在此基础上,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阶段课程方案设置了研究性学习必修课程,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课程标准体现当代科技。2011年,《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修订发布了义务教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初中科学等科学课程标准,进一步精选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必备内容,根据社会发展新变化、科技进步新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如,增加了“宇宙探索”“我国载人航天事业”“新能源”等有关内容。目前,教育部正在修订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
二、整合多方资源推进青少年科普教育
近年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创新形式、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切实推进青少年科普教育,帮助青少年增强科技兴趣,培养科学素养,提升实践能力。一是不断创新科普教育形式。教育部和中国科协联合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等活动,引导青少年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2013年,教育部会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中国科协共同主办了“神舟十号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在大约40分钟的授课过程中,航天员通过5个基础物理实验,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等物理现象,并通过实时视频与设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地面课堂进行互动交流,全国6000余万名中小学生通过电视直播同步收看了授课内容,引起了广大中小学生强烈反响,点燃了孩子们探索未知、崇尚科学的激情,极大地促进了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发展。二是发挥校外活动场所作用。2001年—2010年,教育部会同财政部利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建设了2460个县级校外活动中心,基本实现了全国每个县都有一个综合性青少年活动场所的目标。教育部和中国科协开展了县级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开展科普教育共建共享试点工作,要求各个县级校外活动场所在科普教育的阵地建设、内容设计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推动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开展。三是整合利用社会资源。201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联合相关部委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的通知》,会同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协依托现有科技自然展馆、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型企业、园区等资源单位联合建立了61家中小学科普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各基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制定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和组织工作方案,认真做好学生实践活动的接待工作,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贴近青少年实际的科普教育活动,向青少年普及科学知识,培养青少年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完善政策措施加强科技教师队伍建设
近年来,国家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夯实培养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师资基础。一是确保科技课教师编制。《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提出,中小学在核定的人员编制范围内,按照职位分类、专兼结合、一人多岗的原则,合理配备教职工,严格按照教师资格确定专任教师。科技课教师属于教师系列,其编制包含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内,各地中小学可根据对科技课教师的实际需求,结合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在总量控制的范围内,配备一定数量的科技课教师。二是加大科技教师培养培训力度。2011年以来,教育部先后印发《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等,将科学教育相关内容纳入标准体系。通过推动落实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提升了师范生的科学知识素养和科学教育能力。同时,在推动实施“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中西部项目过程中,将科学教育相关内容有机融入物理、化学、科学技术、通用技术等学科教师培训课程体系中,为中小学开展科学教育培训了一批“种子”教师。三是畅通科技教师职称评定通道。2012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分类推进教师职务(职称)制度改革,完善符合各类教师职业特点的职务(职称)评价标准。2015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具体办法。从事科技课程教育教学的教师可以依照上述规定,申报参加教师职称评审,取得相应的任职资格。四是大力补充包括科技教师在内的农村紧缺师资。国家免费师范生政策实施9年来,累计培养免费师范生5.4万余名。其中,90.53%到中西部地区中小学任教。在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示范引领下,目前,全国已有23个省(区、市)实行地方师范生免费教育,每年约有3.5万名师范生和高校毕业生直接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特岗计划”实施10年以来,中央财政投入294.4亿元,已招聘50多万名特岗教师到中西部农村学校任教。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全面加强包括科技教育教师在内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四、实施重大工程推进科技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
2007年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推进教育资源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改善科学教育教学条件。一是加强教学仪器设备配备。以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计划为例,全国2656个县的21.8万所义务教育学校纳入实施范围,按照中小学理科教学仪器配备标准、实验室建设规范等国家标准配备必要的教学仪器设备、器材和图书。2014-2018年,规划总投入5227亿元。根据各地规划汇总,购置计算机466万台和价值924亿元的其他教学仪器设备,确保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科学教育及实验课程。二是加强网络多媒体教室建设。“宽带网络校校通”取得显著进展。截至目前,全国84%的农村学校实现互联网接入;配备多媒体教室264万间,占普通教室的71%,47%的学校实现多媒体教室全覆盖,81%的学校实现至少拥有一间多媒体教室。学校的网络教学环境得到大幅度改善。三是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圆满收官,全国6.4万个教学点全部实现设备配备、资源配送和教学应用“三到位”,满足了400多万农村偏远地区的孩子就近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开展以来,全国已有560多万名教师参与、网络晒课300多万堂。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进展顺利,视频公开课已上线992门、资源共享课已上线2746门。
下一步,教育部将根据国家创新驱动总体部署,切实抓好源头培养,注重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兴趣和能力,夯实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人才基础。一是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在教育教学中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科技创新兴趣,启迪学生创新灵感和创新思维,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学习方法和创新方法,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和实践。二是加强教师培养培训。使广大科技教师更新教育观念,革新教学方法,熟练运用教学手段,聚焦于培养学生科技创新兴趣和潜质,呵护学生的探究热情、求异思维,积极推进教学模式创新。三是加强教育装备建设。以先进教育理念为引领,完善教育装备配备标准,为学校配备符合课程改革精神的教育装备,促进教育装备与教学深度融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发掘学生对科技的兴趣爱好和创新潜力。
对您提出的建议,我们高度重视,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认真研究,有针对性地予以吸收和借鉴,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16年8月4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