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关于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3846号(教育类369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提案〔2016〕第364号

  您提出的“关于提升乡村教育水平要精准扶教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薄弱环节和短板在乡村。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强调了“五个一批”,其中就包括通过发展教育脱贫一批。近年来,国家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大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切实提升乡村教育水平。

  一、多措并举全面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将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一是培养造就乐教适教乡村教师。建立省级统筹乡村教师补充机制,从源头上提高教师质量。推动教师教育改革,鼓励地方政府和师范院校根据当地实际加强本土化培养,培养“一专多能”的乡村教师。二是畅通乡村师资补充渠道。实施国家免费师范生政策,9年来累计培养免费师范生5.4万余名。各地通过免费师范生、返还学费等优惠政策,每年吸引约3.5万名师范生和高校毕业生直接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实施“特岗计划”,10年来中央财政投入294.4亿元,已招聘近60万名特岗教师到中西部农村学校任教。三是加强乡村教师培训。实施“国培计划”,中央财政2010年至2014年投入64亿元,将中西部640万教师轮训一遍;2015年培训乡村教师200万人次。四是推动优秀校长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推进“县管校聘”管理制度改革,着力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目前,有30个省份出台省级层面政策文件。五是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教师倾斜。乡村教师评聘职称(职务)时不作外语成绩(外语教师除外)、发表论文的刚性要求。六是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目前,已有10个省份统一编制标准,25个省份的小学和24个省份的初中教师配备达到国家编制标准要求。七是扩大“特岗计划”实施范围,提高特岗教师薪资待遇。将连片特困地区以外的中西部265个省贫县纳入“特岗计划”实施范围,将农村小学、教学点教师作为招聘重点,每人每年工资性补助标准中部地区由2.4万元提高到2.8万元,西部地区由2.7万元提高到3.1万元。八是推动落实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2013年9月至今,中央财政已下达连片特困地区奖补资金73.7亿元,推动各地加大投入力度,惠及100多万乡村教师,人均月补助标准近300元。九是加快建设边远艰苦地区乡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安排160多亿元,建成28万套,解决了34万名教师的住房困难。十是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国家、省、县分别对长期在乡村学校从教的教师颁发荣誉证书,并在表彰奖励中向乡村教师倾斜。

  二、精准施策持续加大农村学校投入力度

  2006年起,国家建立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根据乡村教育发展实际,实施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持续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一是率先在农村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约1.1亿名学生的学杂费和教科书费,为中西部地区约1240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费补助,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二是生均公用经费向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倾斜。截至2014年,农村中小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已达到中西部小学600元、初中800元,东部地区小学650元、初中850元。按年生均6000元标准,单独核定农村义务教育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公用经费补助资金预算。适当提高寄宿制学校补助标准,要求地方在分配资金时向寄宿制学校、规模较小学校和教学点等倾斜。2010年起,对不足100人的农村小学教学点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三是着力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设施条件。2007年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了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校舍安全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计划等,各级政府累计投入上万亿元资金。四是大力改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状况。2011年起,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以及西藏、四川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等地区的699个县,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国家试点工作。2015年,中央财政对每生每天营养膳食补助标准由3元提高到4元。截至2014年底,该计划已覆盖12.3万所农村学校,惠及3181.9万农村学生。

  三、推进信息化输送优质教育资源到农村学校

  在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开设课程的基础上,建设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以及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实施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利用远程教学、在线课堂、慕课等形式,将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乡村学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帮助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截至2015年6月,全国80.6%中小学实现网络接入,73%的学校建有多媒体教室,43%的学校实现多媒体教室全覆盖,所有农村教学点实现了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弥补了农村音乐、美术、英语等学科师资不足问题,带动了教育理念变革和模式创新。不少教学点通过网络与乡镇中心学校或城镇学校异地“同堂”上课,有效提高了农村教育质量。

  四、健全制度规范农村学校管理

  针对农村学校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完善制度机制,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一是规范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及撤并程序,最大限度地保留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因撤点并校造成学生就学困难的,当地政府通过建设乡镇寄宿制学校、增设公交线路、发展校车等多种方式予以妥善解决。二是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一体化监测评估标准,充分考虑农村学校及教学点的特点。完善农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机制和管理办法,依托乡村中心学校加强对农村小学、教学点的指导和管理,并将其纳入对中心学校考核,促进农村学校提高管理水平。三是完善县级控辍保学部门协调机制,建立控辍保学目标责任制和联控联保机制,督促监护人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并完成义务教育。依托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控辍保学动态监测机制,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学段和重点群体的监管。针对农村残疾儿童实际,做到“一人一案”,切实保障农村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四是加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落实县、乡人民政府属地责任,建立家庭、政府、学校履职尽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系。深入排查、建立台账,全面掌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重点加强对无人监护和双亲在外留守儿童的关心、照顾和救助保护。加强相关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依法追究失职行为。

  五、完善机制全面推进教育扶贫

  国家实施全领域、多层面的教育扶贫结对帮扶,全面覆盖贫困地区每所学校、每位教师、每名学生及每个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一是实施学前教育结对帮扶。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城区优质幼儿园对口帮扶乡镇中心幼儿园。二是实施义务教育结对帮扶。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市管义务教育学校、市辖区优质义务教育学校对口帮扶县级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城区义务教育学校结对帮扶农村薄弱义务教育学校,组织乡镇中心校帮扶乡镇农村小学、教学点。三是实施普通高中结对帮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区域内优质高中分别对口帮扶贫困县普通高中。四是实施职业教育结对帮扶。统筹协调东部地区职教集团对口帮扶片区地(市、州)和职业院校发展。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一对一”对口帮扶片区各县中职学校。五是实施高等教育结对帮扶。逐步将片区高校纳入东部高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建立对口支援长效机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高校转型发展要求,遴选省属高校对口帮扶片区高校,在省域内建立团队式帮扶关系。六是实施继续教育结对帮扶。鼓励高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面向片区开展继续教育工作。国家开放大学统筹安排东部地区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一对一”对口帮扶片区县广播电视大学。面向贫困地区农村开展公益性继续教育,打造“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国家开放大学升级版,为片区县每一个行政村培养若干后备干部、创业青年和致富带头人。七是实施贫困学生结对帮扶。依托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动员大学生志愿者与片区农村贫困学生建立“一对一”长期结对帮扶关系。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动员社会志愿者与片区贫困学生建立“一对一”长期结对帮扶关系。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信息,建立校长、教师“一对一”对口帮扶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机制。支持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企业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结对帮扶活动。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16年10月27日

收藏
(责任编辑:杨霞(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