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教育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第1278号建议的答复

教建议〔2018〕第334号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的建议”收悉,经商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师德师风典型事迹

  教育部高度重视充分挖掘和发挥优秀教师高尚师德的感召浸染和辐射带动作用。近年来,教育部联合中央宣传部等宣传了李保国、黄大年、张丽莉、钟扬等全国优秀教师重大典型。联合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新闻媒体,连续8年组织开展“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表彰活动。联合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开展全国师德标兵和全国师德楷模表彰宣传活动。会同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开展“寻找最美教师”大型公益宣传活动,组织开展“当代教师风采”优秀微视频展播活动,利用各类新媒体公开播出,用群众身边的典型诠释当代教师阳光美丽、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成绩显著的新形象,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2017年,第33个教师节,教育部集中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涌现出的200位优秀教师(集体)进行了分层次、成系统的宣传,组织各地各校开展学习讨论活动,形成学先进、赶先进的浓厚氛围。2018年,在各地和高校推荐基础上,教育部审核认定了首批20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自活动启动以来,各地各校高度重视、认真组织、扎实推进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深入学习黄大年同志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黄大年精神在全国高校得以进一步传承和弘扬。

  二、关于发挥家庭、社会作用,促进师德师风建设

  教育部将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突出位置,鼓励家庭和社会发挥作用,参与师德师风建设,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一是参与师德考核评价。《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将师德考核作为教师考核的核心内容,摆在首要位置。对教师的考核,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采取教师个人自评、家长和学生参与测评、考核工作领导小组综合评定等方式进行。二是参与师德师风监督。《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构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多种形式的师德投诉、举报平台,及时获取掌握师德信息动态,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良倾向和问题,将违反师德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构建高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高校及主管部门建立师德投诉举报平台,及时掌握师德信息动态,及时纠正不良倾向和问题。对师德问题做到有诉必查,有查必果,有果必复。三是参与师德突出问题治理。2014年1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明确要求学校及学校主管教育部门发现教师可能存师德失范行为的,应当及时组织调查,核实有关事实。作出处理决定前,应当听取教师的陈述和申辩,听取学生、其他教师、家长委员会或者家长代表意见,并告知教师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2014年7月,教育部印发《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明确要求要主动做好宣传引导工作,争取社会的支持,接受群众的监督,积极倡导学生及家长通过文明健康的方式向教师表达感恩、感谢之情,引领社会新风尚。畅通和公开举报渠道,自觉接受社会监督。2015年6月,教育部印发《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明确要求积极构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广泛参与的监督体系,畅通和公开举报渠道,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积极鼓励家长、社会参与师德突出问题的治理。

  三、关于提高乡村教师地位待遇,为师德师风建设提供坚强保证

  教育部高度重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出台一系列的政策举措,提高乡村教师地位待遇。一是大力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2013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落实2013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对在连片特困地区工作的乡村教师给予生活补助的通知》(教财函〔2013〕106号),按照“地方自主实施、中央综合奖补”的原则,对在连片特困地区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给予生活补助,逐步形成了“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地位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进一步就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在生活补助方面,2013年以来,中央财政划拨127.5亿元,实现了725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全覆盖,惠及8万所学校130万名教师,人均月补助标准为322元。在中央奖补政策的示范引领下,除22个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的省份外,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天津、辽宁、福建等省份也积极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合计投入补助资金达61.88亿元,惠及67.3万名乡村教师。二是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进一步增强乡村教师职业荣誉感。2016年,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做好乡村学校从教30年教师荣誉证书颁发工作的通知》(教师函〔2016〕4号),对长期扎根乡村学校的教师给予褒扬鼓励,为纳入首次登记颁发范围的400万名在岗和离退休教师颁发“乡村学校从教30年教师荣誉证书”。荣誉证书颁发突出“长期坚守”,助力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乡村教师的浓厚氛围。以后每隔两三年对新增从教达到30年的乡村教师颁发一次荣誉证书。三是完善贫困地区教师福利待遇制度,提高乡村教师待遇。财政部除统一的教师工资政策外,对民族、边疆等艰苦边远地区及乡村地区教师,还实施了一系列倾斜政策。2006年,原人事部、财政部、教育部联合印发《高等学校、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贯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三个实施意见》(国人部发〔2006〕113号)规定,到艰苦边远地区或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任教的大中专以上毕业生,试用期满合格后,可以提前定级,定级工资标准可高于同类人员1-2级。2006年,原人事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度实施方案>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61号),将900多个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的县列入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实施范围,在艰苦边远地区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包括教师在内)执行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负担。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财政部 教育部<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8〕133号)规定,主管部门具体核定学校绩效工资总量时,对农村特别是条件艰苦的学校要给适当倾斜。2015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印发《关于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乡镇工作补贴的通知》(人社部发〔2015〕7号),对包括教师在内的乡镇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实行乡镇工作补贴,补贴标准不低月人均200元,并向条件艰苦的偏远乡镇和长期在乡镇工作的人员倾斜。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6〕79号)规定,对到中西部、东北地区或艰苦边远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下事业单位工作的高校毕业,可提前转正定级,薪级工资可高定1—3级。

  四、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困难学生及其家庭的帮扶力度

  近年来,我国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不断完善,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不但有效防止了低收入和经济困难家庭因子女上学费用致贫和返贫,而且通过帮助他们的子女接受教育,提高了科技文化素质,掌握了一技之长,增强了自我发展能力,改变了个人及其家庭的命运,促进了家庭稳定脱贫和高质量脱贫,从根本上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一是学生资助制度不断完善。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从不完整逐步走向完善,资助项目从少到多,资助面从窄到宽,实现了“三个全覆盖”,即所有学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在高等教育阶段,设立研究生国家助学金,设立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完善研究生“三助”岗位津贴;出台高校学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国家资助办法;提高国家助学贷款标准;延长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期限、放宽财政贴息范围;出台高校学生直招士官国家资助政策;将预科生和科研院所、党校、行政学院、会计学院等培养单位研究生全面纳入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覆盖范围;提高高校博士研究生国家助学金标准。在义务教育阶段,为义务教育农村学生免费配发汉语字典;出台全面实行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将营养膳食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天3元提高到4元;扩大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范围,实现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覆盖。二是学生资助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在各级财政、教育等有关部门推动下,学生资助资金投入大幅增长,各项资助政策得到有效落实。2012年至2016年,全国累计资助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中职教育、高等教育等各教育阶段学生(幼儿)4.25亿人次(不含义务教育免费教科书和营养膳食补助)。年资助学生(幼儿)从2012年的8413.84万人次,增长至2016年的9126.14万人次,增长了8.47%,年均增幅2.05%。

  下一步,教育部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部署,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构建起中央与地方、学校与社会齐抓共建、协同推进的师德建设工作体系,将师德师风建设贯穿到教师教育和教师管理全过程、各环节,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做好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 育 部

2018年9月30日

收藏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