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教育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第1435号建议的答复

教建议〔2018〕第483号

  您提出的“关于将教师纳入公务员专业技术类管理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诚如您所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家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2018年1月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明了今后一段时间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方向。教育部正在全力推进该文件的落实、落地、落细,切实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师工作环境,增强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加快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一、关于将教师纳入公务员管理的建议

  世界各国对公务员范围的规定,均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根据本国的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文化传统以及人事管理的实际情况确定的,因此,各国公务员范围大小不一。在机关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实行政事分开、政企分开,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国公务员法第二条规定,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这一规定是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适应我国政治制度、政治体制要求,经过深入研究慎重确立的,符合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改革方向。公务员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务员法》明确规定,公务员职位类别按照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其中,专业技术类公务员是指专门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为机关履行职责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的公务员。中小学属于事业单位,中小学教师使用事业编制,属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将中小学教师纳入公务员队伍管理,与公务员法的规定不符。

  目前,公办幼儿园、中小学、高校,以及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等干部培训院校,均为事业单位,使用事业编制,其教师按照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规定进行管理。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这类单位大多划为公益事业单位,今后仍将按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运行,人事等有关部门将按照公益类事业单位特点,研究制定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具体政策措施。

  我国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对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作了全面具体的规定,对教师权利和义务、资格和任用、培育和培训、考核、待遇、奖励和法律责任作了明确说明,为保证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严格管理教师队伍提供了法律依据。下一步,将加大教师法的贯彻实施和监督检查力度,全面落实有关中小学教师地位、待遇和监督管理的各项规定,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育事业更好地发展。

  二、关于加强教师职业管理

  教育部将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突出位置,重点从健全管理长效机制、加强教育考核、选树先进典型等方面入手,要求广大教师恪守职业道德,认真履行教书育人职责。

  一是推进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2013年9月以来,教育部先后出台《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处理办法》、《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大中小学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划出中小学教师不可触犯的10种师德禁行行为和高校师德7条红线,提出违规收受礼品礼金和有偿补课等“六个严禁”,构建了覆盖大中小学完整的师德建设制度体系。

  2017年1月,中组部、教育部联合印发《中小学校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要求中小学校领导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品行修养,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恪守职业道德,立德树人,为人师表,尊师重教,关爱学生,严于律己,廉洁从教”。通过中小学校领导人员的率先示范,带动广大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以强烈的爱心和责任心对待学生和教育教学工作。2018年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进一步强化了研究生导师基本素质要求,明确了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努力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研究生导师队伍。

  二是完善师徳师风教育考核机制。将师德教育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师范生培养必须开设师德教育课程,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开设师德教育专题。将师德教育作为教师培训通识课程,列入培训必修模块。创新师德教育内容、模式和方法,结合教育教学、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师德教育,切实增强师德教育效果。将师德考核作为教师考核的核心内容,摆在首要位置。对教师的考核,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采取教师个人自评、家长和学生参与测评、考核工作领导小组综合评定等方式进行。师德考核不合格者年度考核评定为不合格,并在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职称评聘、岗位聘用、评优奖励和特级教师评选等环节实行一票否决。自2016年8月印发《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来,高校普遍将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作为教师招聘、考核时首先考量的内容。

  三是高度重视优秀教师的选树和宣传。充分挖掘和发挥优秀教师高尚师德的感召浸染和辐射带动作用。近年来,教育部联合中央宣传部等宣传了李保国、黄大年、钟扬、张丽莉等全国优秀教师重大典型。联合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新闻媒体,连续8年组织开展“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表彰活动。联合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开展全国师德标兵和全国师德楷模表彰宣传活动。会同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开展“寻找最美教师”大型公益宣传活动,组织开展“当代教师风采”优秀微视频展播活动,利用各类新媒体公开播出,用群众身边的典型诠释当代教师阳光美丽、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成绩显著的新形象,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崇德向善的良好社会风尚,感染和引领广大教师树立高尚师德。2017年,第33个教师节,教育部集中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涌现出的200位优秀教师(集体)进行了分层次、成系统的宣传,组织各地各校开展学习讨论活动,形成学先进、赶先进的浓厚氛围。2018年,在各地推荐基础上,教育部审核认定了首批20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自活动启动以来,各地各校高度重视、认真组织、扎实推进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深入学习黄大年同志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涌现了一批成绩突出的团队。

  下一步,教育部将持续聚焦师德师风建设,精准发力,督促各地各校全面落实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将师德师风建设贯穿到教师管理全过程、各环节,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做好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三、关于完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培训体制

  国家和地方分层设计、分类实施“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中西部和幼师国培项目。创设一批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培养一批优秀培训专家和“种子”教师,开发一批优质培训课程教学资源,凝练一批“线上线下”混合式培训先进模式。在设置实施中,突出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统筹做好教师校长培训总体规划,按计划、分步骤完成乡村教师校长培训全覆盖的攻坚任务,集中优质培训资源全面提升教师校长能力。科学统筹项目覆盖范围,倾斜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和国家级贫困县教师培训,尤其是向“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倾斜,确保新增项目区县以贫困县为主,制订省域内贫困地区教师培训扶贫专项工作方案。教育部、财政部从2015年起决定改革“国培计划”的实施,集中支持中西部乡村教师校长培训,建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持续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2015年至2017年,通过实施“国培计划”,采取定岗置换、送教下乡、网络研修、短期集中、专家指导、校本研修等方式,总计培训中西部地区乡村中小学教师校长458万人次,特别是顶岗置换研修方式采取师范生顶岗实习与在职教师置换研修相结合,在提升师范生实习效果,缓解教师培训工学矛盾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下一步,教育部将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部署安排,持续深入落实,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不断提高质量,努力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优质的人才支撑。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  育  部

2018年9月30日

收藏
(责任编辑:曹建(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