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提案〔2018〕第168号
您提出的《关于关爱儿童健康成长 防治虐童事件发生的提案》收悉,经商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财政部,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力度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2010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发展学前教育必须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的基本方向,提出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目标。要求城镇小区根据人口规模配套建设幼儿园,作为公共教育资源由政府统筹安排。
近年来,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推动各地连续实施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多种形式扩大城镇学前教育资源,确保适龄幼儿就近入园,接受有质量的学前教育。一是大力发展公办园。实施一系列学前教育重大项目,推动各地根据人口分布和流动情况做好规划,合理布局幼儿园,新建、改扩建公办园,利用中小学增设附属幼儿园,扶持机关、企事业单位办园,支持城镇街道举办公办园。二是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园。大部分地区出台普惠性民办园认定和扶持办法,建立普惠性民办园认定与退出机制,通过综合奖补、派驻公办教师、教研指导等方式对民办园予以支持,引导和支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三是把小区配套幼儿园办成公办园或普惠性民办园。要求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与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明确了幼儿园作为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建的用地和布局要求。各地按照国家要求,陆续出台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具体办法,规范小区配套幼儿园的规划、建设、移交。山东、浙江等地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的调研和督查,推动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定落到实处。四是加大资助力度。出台《关于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的意见》,各省(区、市)都制定了具体资助办法,一般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500-1500元,资助比例为5%-10%。中央财政安排支持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奖补支持地方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2012-2017年,中央财政安排学前教育幼儿资助类奖补资金65亿元,带动地方投入资助资金262亿元,累计资助幼儿3121万人次。
截至2017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5.5万所,在园幼儿4600万人,与2012年相比,幼儿园数量增长了40.7%,在园幼儿规模增长了24.8%。但是由于底子薄、欠账多,学前教育仍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普惠性资源不足,体制机制建设滞后。随着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对资源总量和结构提出新的需求,特别是城区学前教育资源紧缺严重,城镇幼儿“入园难”问题依然存在。
下一步,教育部将推动各地以县为单位继续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推进城区普惠性幼儿园建设,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二、关于完善幼儿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虐童幼师及幼儿机构的处罚
国家高度重视儿童保护工作,对极个别教师违反师德虐待或体罚儿童行为深恶痛绝,始终坚持对虐童行为“零容忍”。一是健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我国刑法针对虐待儿童和性侵犯等造成儿童严重身心伤害的行为规定了专门的罪名,设置了严厉的刑罚。全国人大常委会2015年8月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九)增加了刑法第二百六十条中,规定了对未成年人等负有监护、看护职责的人虐待被监护、看护人的犯罪,并规定了单位犯罪,设置了较家庭成员虐待儿童更为严厉的刑罚。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刑法中的虐待,是指以冻饿、体罚等暴力程度相对尚不严重的手段,侵害被害人人身权利的行为。如果行为人采用严重的暴力手段如对儿童进行殴打等,造成伤害、死亡等后果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就要根据具体情况,以故意伤害过失致人死亡或者故意杀人等犯罪,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另外,虐待儿童,有侮辱、非法拘禁、强迫劳动、雇佣童工、组织乞讨等行为,构成犯罪的,也要依照刑法其他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关于性侵犯儿童的行为,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规定了强奸罪,并规定奸淫幼女的,从重处罚。该条刑法设定的法定最高刑为死刑。刑法第二百三十七条规定了猥亵儿童罪,该条规定的法定最高刑为15年有期徒刑。二是建立健全违反师德行为的惩处制度。2014年1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明确划出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不可触犯的“十条”师德禁行行为,并提出处理办法。其中第四条规定,有体罚学生的和以侮辱、歧视等方式变相体罚学生等师德失范行为的,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警告、记过、降低专业技术职务等级、撤销专业技术职务或者行政职务、开除或者解除聘用合同等处分。
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强保护儿童安全工作。一是加大监督执法力度,严格按照《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规定,对教师有虐童等违反师德行为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惩处。二是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工作,积极推动学前教育立法和刑法修改工作。
三、关于提高幼儿园教师队伍素质
近年来,教育部采取一系列措施,提升幼儿园教师队伍素质。一是严格幼儿园教师持证上岗制度,从事幼儿园教师工作必须取得相应教师资格证书。2011年,教育部启动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与定期注册制度改革试点,所有申请幼儿园教师资格的人员须参加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截至目前,试点范围已扩大到28个省(区、市)。这项政策提高了幼儿园教师的准入门槛,提升了幼儿园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水平。二是提高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全面落实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实施“幼儿园教师国培计划”,两期计划共投入29亿元,培训中西部地区幼儿教师100多万人次。三是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吸引力。2018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要求依法保障和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通过多种方式吸引优质生源报考师范专业(包括学前教育专业)。改进完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将“免费师范生”改称为“公费师范生”,履约任教服务期调整为6年。推进地方积极开展师范生公费教育工作。鼓励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成立教师教育学院,设立师范类专业(包括学前教育专业)。建立健全符合教育行业特点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招聘办法,畅通优秀师范毕业生就业渠道。通过上述系列举措,提高幼儿园教师职业吸引力,鼓励更多大学生学习学前教育专业。
下一步,教育部将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精神,将师德建设放在首位,进一步加强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开展新一轮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提高幼儿园教师特专业素质。严格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根据有关工作部署,研究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与定期注册制度,将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范围扩大到全国。在幼儿园专项治理或督导检查中,加强对幼儿园教师持证上岗情况的督导检查。
感谢您对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 育 部
2018年10月11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