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5079号建议的答复

教师建议〔2020〕520号

  你们提出的“关于做优教师队伍,建设国家云教育资源平台,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汇聚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国家云教育资源平台

  教育部启动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指导各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接入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目前,国家体系已接入各级上线平台169个,其中包括国家级平台1个、省级平台29个、地市级平台59个、区县级平台80个。国家教育资源中心学科资源覆盖了小学、初中、高中共85各学科、873个版本,总数近5000万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参与教师已超2100多万人次,晒课2000多万堂。2020年2月,开通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台空中课堂,有效支撑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停课不停学”工作。2020年3月,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大力推进“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应用,依托信息技术的“优质学校带薄弱学校、优秀教师带其他教师”模式制度化,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推动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下一步,教育部将继续加强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汇聚优质教育资源,帮助学生全面成长,切实满足人民教育需要。

  二、关于提高欠发达地区教师待遇,留住教育人才

  教育部非常关心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工资收入方面,将“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落实情况纳入对省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的重要内容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评估的重要指标,要求确保2020年底前全国所有的县级区域都要落实到位,此外,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教师地位待遇。按照现行工资政策,在列入执行艰苦边远地区津贴范围县市区工作的教师享受艰苦边远地区津贴。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在绩效工资总量核定时,对农村学校特别是条件艰苦学校给予倾斜。从2013年开始实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逐步形成“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地位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从2015年起实行的乡镇工作补贴将乡村教师纳入其中,并向条件艰苦的偏远乡镇和长期在乡镇工作的人员倾斜。“十二五”“十三五”期间中央累计投资超过200亿元,支持建设了40多万套农村教师周转宿舍,从高原、山区、牧区等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做起,有力改善了乡村支教、交流和特岗教师的基本工作生活条件。表彰奖励方面,2016年起,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组织开展“乡村学校从教30年教师荣誉证书”颁发工作,提升乡村教师职业荣誉感,宣传乡村教师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崇高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乡村教师的氛围,截至目前,已为400多万符合条件的乡村教师颁发证书。2018—2022年,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实施“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每年遴选300名乡村优秀青年教师,通过奖励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充分挖掘乡村优秀青年教师的感人事迹,展示乡村教师的时代风采,同时提升入选教师的能力素质,造就乡村骨干教师。

  下一步,教育部将继续推动各地落实相关政策,增加山区等欠发达地区教师工资收入,通过加强待遇保障、加大表彰奖励力度等,让更多教师在山区等欠发达地区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

  三、关于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作

  国家高度重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作。2013年,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简称“能力提升工程”),建立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建设了两期课程资源,推动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并通过测评以评促学。至2017年底基本完成全员培训任务,共培训全国中小学教师1000余万名,普遍提高了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改进教育教学的意识和能力。

  2017年底,启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创新培训平台项目,遴选公布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7个创新培训平台及其“三区三州”对口支援地区,采用平台单位与对口帮扶区域中小学校“牵手”合作的模式,精准帮扶“三区三州”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意识和能力。2019年,教育部实施能力提升工程2.0,突出以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引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通过整校推进教师应用能力培训服务教育教学改革、缩小城乡教师应用能力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打造信息化教学创新团队引领未来教育方向、全方位升级支持服务体系保障融合创新发展,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基本实现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的总体目标。

  下一步,教育部将继续推进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推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持续提升,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创新发展。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0年12月8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